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養生、“雞湯”,還是八卦?日前,一項分析報告顯示,排名靠前的“謠言”主題是:健康養生、疾病,其中以“養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慮為主題的謠言占55%。
頤養天年、祛病延年,可謂人同此心,心同此愿。于是,我們看到,近些年來,熱熱切切地打聽各種養生祛病之道者有之,戰戰兢兢地按這“道”那“道”以“養”自己的“生”,“祛”自己的“病”者有之,甚至干脆拜倒在李一、張悟本、王林等各路神仙大師門下的,除了大量的普通百姓,亦不乏一些高官和明星藝人。且不說各類養生祛病讀物應接不暇,各種養生祛病廣告無孔不入,諸多養生祛病戒律大行其道。
于微信朋友圈里,傳播健康謠言的人無疑是形形色色。有的是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出售廣告,意在分一杯羹;有的是昧著良心在微信公眾號上植入神吹他的“滋陰壯陽長生不老保健食品”,跟買假藥假煙假酒的人一樣,只要我財源滾滾,哪怕滿世界洪水滔天。當然,也不排除有的人純粹是利用人們對養生信息的關注而推廣傳播。
專家建議,要戳破朋友圈的偽科學,需要政府、新媒體、用戶多方合力。政府在對微信的監管方面,應做好微信公眾賬號的備案,對微信自媒體的言論以及傳播內容進行監督,在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及時處理,從而推動自媒體平臺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應的規范措施,建立處罰機制、提高違規成本,使各微信公眾賬號自覺杜絕謠言的傳播。
誠然,但筆者以為,當務之急,恐怕還是面對日益增長的國民“求生欲望”、“養生訴求”,期待身負其責的相關政府部門在改革時,應盡快打開相關政策或制度的突破口。比如可否也像重視國民普法教育那樣,將科普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長期規劃,并將此納入地方官員政績考評體系。再比如,可否也像重視學術文章和重視高端性實驗那樣,將科普文章和基礎性實驗納入學術業績考核和科研考核體系,并將考核結果與職稱評選掛鉤等。
因為道理很簡單,時至今日,偽科學之所以仍大行其道,撇開存心騙人者,神吹是為了圖名或圖利,以及監管乏力等不說,關鍵在于不少國民雖然有頤養天年、祛病延年的主觀愿望,實踐上卻并不具備較高的辯識能力和較高的科學素養,而這一點,顯然與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如果科普文章的撰寫者或從事相關科學基礎性實驗的人員失去了辟謠的動力,我們怎能期待各種各樣的偽科學、舊巫術、新迷信不在當代中國“應運而生”乃至愈演愈烈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與他們的心理期待關系甚大,往往會選擇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實”,而對不符合本人期待的現象持拒斥態度,就像愚夫愚婦對算命先生信口胡謅的話,碰巧說得較準的便興致勃勃地四處傳揚,不準不靈的就閉口不提、很快遺忘了。那些為養生騙子和祛病混子“張目”的國民必是太相信他們那一套騙人把戲了,以至于從內心深處認定這就是科學的事實。但作為理性的國民千萬要睜大辯識的眼睛和展開科學的搜尋翅膀,不為騙子所蒙騙才好。
我們期待著,今后若發現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乃至其他虛擬的公共空間再發一些很不靠譜的祛病、養生文章和相關廣告鏈接,大家都有據實鳴鼓而攻之的自覺和素養、動力和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