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是種名貴中藥,我國漢代《神農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綱目》描述靈芝有益心氣,人心生血,肋心充脈,安神,益肺氣、益脾氣、堅筋骨、利關節等功效。
一、生物學特征
(一)形態特征
靈芝是由菌絲體和子實體組成,子實體為木栓質,菌蓋扇形,蓋寬3—20厘米。幼時黃色,成熟時變紅色,皮殼有光澤,但成熟的子實體菌蓋上常覆蓋孢子,呈棕褐色而無光,有環狀輪紋和輻射皺紋。菌柄側生,紫褐色。孢子褐色,卵形,8.5—11.5×6.5微米,孢子壁雙層,中間有小刺狀管道,中央有一個大油球。
(二)生活條件
1.營養:靈芝是一種木材腐生菌,需要碳素營養、氮素營養、礦物營養。由于培養基中含有木質素、纖維素,淀粉、蔗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質等氮源物質,這些物質的分子量很大,靈芝菌絲不宜吸收,但靈芝菌絲生長過程中會不斷地向基質中分泌,分解上述物質的酶,將這些物質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被菌絲直接吸收,所以培養靈芝時也可以直接加葡萄糖和氨基酸。
2.溫度:靈芝屬于高溫型品種,靈芝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20—35℃,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長期低于20℃表面菌絲和菌蕾會變黃僵化,以后即使提高氣溫,子實體也難以長好;長期超過37℃,子實體就會死亡。溫度低,生長慢,低于6℃和高于35℃時完全停止生長。
3.濕度:培養料含水量為55%—60%,子實體生長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來自培養料。在正常的情況下不必在于實體表面噴水,只要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就能正常生長。若連續1—2天濕度低于60%;鮮嫩的子實體就失水,子實體生長緩慢或僵化。因此,培養室每天要空間噴水3—4次。
4.光照:靈芝菌是種向光性明顯的菌類,子實體向光強的一面生長。光線不足,子實體細小,蓋薄,室內光線需保持在500勒克斯以上,要求均勻的散射光。
5.空氣:子實體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特別敏感。通風不良,子實體不易開片或成畸形。根據有關試驗,空氣中二氧化碳超過1%,子實體就會產生畸形(鹿角狀)。所以,在出菌蕾期間,根據開片情況應及時通風換氣。
6.酸堿度:靈芝喜歡在偏酸的環境中生長,培養料的pH值在3—7的范圍內都能生長,pH值以4—5適宜。
二、栽培與管理
靈芝袋料栽培有多種方法,這里重點介紹瓶栽和塑料袋栽培法。
(一)栽培季節一般來說以4月上、中旬接種為宜,5月制栽培瓶或袋,6—9月份出靈芝。
(1)瓶栽:瓶子一般用罐頭瓶或用750克菌種瓶作栽培瓶。培養料以雜木屑,農副秸稈、米糠、麥麩等為主。
A、原種與栽培種培養料配方:
1.雜木屑78%、麥麩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
2.雜木屑75%、米糠25%、另加硫酸銨0.2%。
3.棉籽殼44%、雜木屑44%、麥麩或米糠10%、蔗糖1%、石膏1%。
4.雜木屑80%、 米糠20%。
B、培養料配制:根據當地資源,選好培養料,按比例稱好,拌勻,加水至手捏培養料只見指縫間有水痕而不滴水為宜。
c、裝瓶、滅菌、接種:將拌勻的培養料及時裝入瓶內,邊裝邊適度壓實,使瓶內培養料上下松緊一致,料裝至瓶肩再壓平,并在中間扎一個洞,以利接種。隨即將瓶口內外用清水洗干凈,塞好棉塞。進行高壓或常壓間歇滅菌。滅菌后,溫度降至30℃以下時,移人接種箱,進行無菌操作接種,然后移入培養室培養。
(2)塑料袋栽:靈芝塑料袋栽是一種人工栽培的新方法。
操作管理方便,成本低,效益好。
1.塑料袋規格:采用15—18×30—35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
2.裝袋、滅菌、接種:將拌好的料,檢查含水量和pH值后,即可裝袋,袋子一頭扎緊,裝袋時要注意上下松緊一致。裝入培養料為袋長的3/5。在塑料袋口加上頸圈,用木棒打一個洞孔,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紙或報紙扎好袋口,然后進行滅菌,滅菌后溫度降至30℃以下,移入接種箱進行無菌操作接種。
3.管理:靈芝培養要一定的溫度、濕度、光照和空氣。不同的生長發育期,所要求的條件也不同。菌絲階段,為了使瓶和袋中的靈芝菌絲迅速生長,溫度應控制在27℃左右為宜,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經培養20—25天,菌絲便可長滿。將長滿菌絲的瓶子或袋子移人出菇室培養。當培養基表面有指頭大的白色疙瘩出現,就是子實體原基,繼續生長,就要撥掉棉塞。瓶子上的報紙薄膜取掉。以利于子實體分化及形成,溫度控制在25℃左右,空氣中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90%。每天要向空間噴水3—4次,靈芝對二氧化碳特別敏感,所以要每天開窗通風換氣,使空氣新鮮,并要保持出菇室內有散射光照射。
4.采收:靈芝的子實體生長初期為白色,后變為淡黃色,經過50—60天,就變成棕黃色或褐色,生長停止。由于種類不同,子實體顏色,也不同。當菌蓋已經有減色邊緣菌蓋不再長大時,子實體己成熟,應立即采收。靈芝不能過老采收,否則會降低藥效,又不利于第二次生長。采收方法是:用小刀從柄中部切下,不使切口破裂。采收后停止噴水1—2天,按上述方法管理,又會長出芽茬。采收后應及時烘干、曬干,烘干時溫度不能超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