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大約有靈芝類真菌120多種,目前中國靈芝已報道86種,占世界種類的70%以上(趙繼鼎著《中國靈芝新編》,科學出片社,1989)。中國靈芝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可謂是靈芝的故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利用靈芝的國家。中國古代對靈芝的認識是多方面的,有關記載散見于歷代藥籍以及部分筆記文學、傳記詩歌等中,其中部分業已遺失。由于年代久遠,文字古典,后人在轉錄、點校、注釋中,也產生了不少脫誤之處,甚至還夾雜些封建迷信之辭。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古代對靈芝的認識并做客觀評價,古為今用,以資研究靈芝之鑒,筆者冒昧撰成此文。
一、二千年前對靈芝的認識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和利用靈芝的歷史可追朔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從《列子·湯問》(周朝,列御寇)中云:“朽壤之上,有菌芝者”,并總結當時利用靈芝治病保健的經驗:“煮百沸,其味清芳,飲之明目、腦清、心靜、腎堅,其寶物也”。這是世界上對靈芝的發生和藥用的最早記載。我們現在知道野生靈芝多發生于櫟、柞等樹林中,從淺埋于土中的樹樁或倒木上長出,故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之說。據現代藥理學研究和臨床應用表明;靈芝可治視網膜色素變性,使患者視野擴大,視力進步,故有“明目”之功效;靈芝有鎮靜作用,糾正副交感神經偏亢現象,保護穩定的中樞神經調節作用,故有“腦清”之說;靈芝能增強心肌營養性血流,對抗心跳過速現象,因此“心靜”之說也成立;靈芝對中毒所致的急性腎功能衰退和慢性腎炎有顯著療效,故“腎堅”之說也有其科學依據的。總之,靈芝藥用的療效是多方面 的,是珍貴的藥材,在二千多年前就有這樣的認識是很難得、很可貴的,說明在中國古代很早以前就懂得采集靈芝藥用治病強身。
二、對靈芝生長習性、形態描述、分類及分布等方面的認識
楚大詩人屈原在《九歌·山鬼》中記述:“采三秀 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辭中所謂的“三秀”就是指靈芝(王逸注:三秀乃芝草別名)。《淮南子》(漢劉向)中云:“紫芝生于山,而不生于盤石之上”。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載有“芝生于土,土氣和。故芝草生”。宋陳仁至在《菌譜》中亦有“芝菌,皆氣茁也”的記載。《爾雅注疏》中還載有“三秀無根而生,一 年三華”。三國嵇康有詩云“煌煌靈芝,一年三秀。”宋代羅源在《爾雅翼》中云:“芝,瑞草;一歲三華,無根而生”。《瑞應圖》中云:”芝草常以六月生,春青夏紫,秋白冬黑”。靈芝菌類雖多發生春夏,但不同種類發生季節上也有差別。上述一些記載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對靈芝有關生長習性的認識和了解,并能從本質上把芝草與植物區別開來。
魏吳普在《神農本草經》上有關靈芝的描述,言簡意賅:“赤者如珊瑚,白者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注:靈芝屬中僅菌蓋色呈赤黃者就有好幾種);最早描述出靈芝子實體有多種顏色,具光澤,質地堅硬等形態特征。梁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根據靈芝類的外表顏色,將其劃分為青芝(龍芝)、赤芝(丹芝)、白芝(玉芝)、黃芝(金芝)、黑芝(玄芝)、紫芝(木芝)等六類。《本草經別錄》中介紹六芝產地:“青芝生泰山;赤芝生任山;黃芝生嵩生,白芝生華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此六芝皆六、八月采”。晉朝葛洪《抱樸子》中云:芝有石芝、本芝、草芝、肉芝、菌芝,凡數百種也……菌芝生深山之中,大木之下,泉水之側……。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凡求芝草,之名山,必以三、九月……”。這里對菌芝的顏色、質地及發生的時間、地點等都還比較客觀。從這里還可以看出,當時所謂的“芝”,并非特指靈芝而言,而是某些大型高等真菌的總稱或一個類群,把靈芝歸于其中的菌芝。(芝,并非特指靈芝,從唐·殷成式《酉陽雜俎》中可見一斑:竹林吐一芝……。此處的“芝”,據后人考證,即竹芝(竹蓀),到了唐宋以后,“芝”才有所特指靈芝。古人對靈芝子實體的描述,不但記有多層菌蓋,還注意到不長留蓋面菌柄分枝的不正常生長現象。如《古今圖書集成‘草本典五十卷》中記載;“宋真宗咸平元年(10O3年)五月,孕江縣民播某,田生芝三層,黃紫色,高五寸許。九月牧尤坊生芝一莖,色紫黃,長尺余,分七枝,枝如五指狀。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靈芝的形狀很別致,“芝”字就是根據其形狀而產生的, 曰:“芝本作之,篆文象草生地上之形。后人借之字為語辭,遂加草頭以別之也。”的確,自然生長的靈芝菌柄多側生,生長中彎曲,從側面看,很象“之”字,故象形造字為“芝”。
三國時期曹植有詩詠靈芝:“靈芝生王地,朱草 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采嘩若神。”此詩借用被古人視作“仙草”的靈芝的動人形象,反映了魏王朝初期, 雄踞中原,群賢畢至的盛況;同時,說明要找到靈芝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故古時發現靈芝的人也被視為德行超眾者,甚至還要大舉慶賀一番。 曹植《平陵東》:“閶闔開、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飛龍。乘飛龍,與仙期,東上蓬萊采靈芝。靈芝采之可取食,年若王父無終極。”這種騎龍控鶴、游歷仙山、采集靈之以求長生的詩,在魏晉六朝間已蔚然成為一代詩風 。葛洪《抱樸子》中云:”……若人不至精久齋,行穢德博,又不曉入山之術,雖得其日,鬼神不與,人終不得見也。”能采到或見到靈芝,在古時是值得慶幸的,以至明張時徹《劍池燕集》中有詩云:“巖畔紫芝開幾許,與君今年泛瀛州……”。靈芝自古以來就視為瑞祥神圣的象征,難得一見。宋·陳仁玉《菌譜)中云:靈華三秀,稱瑞尚矣。張華《博物志》云: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云:六芝皆仙草之類,俗所稀見。發現長靈芝的地方則往往被視為瑞祥之地,甚至要更名以資紀念,如在福建:芝山,漳州市西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長紫芝,改稱紫芝山,簡稱芝山;青芝山,連江縣城南瓊頭,原名百洞山,因史上產育芝而得名,山上有寺亦名曰青芝寺。
三、對靈芝藥用功效的認識
流傳至今的臉炙人口的《白蛇傳·盜仙草》中,講白娘子(白素貞)上仙山盜來靈芝仙草救活暈死過去的許仙。從這個傳說中反映出古人對靈芝的信奉,認為靈芝是世間不可得的還魂仙草,同時,也可看出古人早就知道靈芝能救危急病人,起“死”回生,臨床應用搶救驚厥暈迷過度者(假死),這與靈芝有明顯的強心作用有關。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靈芝視作珍貴藥物,由來已久。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傳為東漢吳普著)就把靈芝列為上品,謂其“氣味苦平、無毒,主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培智慧;不忘,久服輕身不老……”。這與靈芝能擴張心臟冠狀動脈,易建立其側支循環,改善缺血心區的供氧供血,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有助于恢復和提高心臟功能;以及靈芝對腦發育不全、弱智等有療效,對神經衰弱綜合癥的臨床表現如注意力不集中等療效顯著相符合。靈芝的藥效作用是多方面的,歷代本草學家都有所著述。例如《名醫別錄》、《新修本草》、《日華子本草》、《開元本草》、《滇南本草)等中均有諸如“益心氣”、“益精氣”、“安精魂”、“堅筋骨”、“利關節”、“治耳聾”之類的藥效描述;《重修政和經史·正類備用本草》(宋·唐慎)、《植物名實團考》(清·吳其俊)等都對靈芝的藥用價值作了較詳細的介紹,認為靈芝是一種滋補強身、扶正固本、延年益壽的藥物。戰國王漢初這一時期,由于盛行神仙之學。加上靈芝確有保健作用,對一些疾病有療效又十分難得,這樣靈芝就被蒙上一層迷信和神秘的色彩。一些方士為煉“長生不老藥”,常到荊棘叢生的高山懸崖、人跡罕至處尋找靈芝仙草。葛洪《抱樸子》中日:“必以天輔時,出三奇吉門,到山須六陰之日,明堂之時,帶靈寶符,牽白犬、抱白雞,包白鹽二斗,及開山符大檄,著大石上。持吳唐草一把人山,山神喜,必得見芝”。把靈芝說成是“積山川云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為圣王休樣”、“久食,輕身不老,延年 神仙”(《神農本草經》)。以至傳說武夷山彭祖“茹芝飲瀑,遁速養生”活了七百六十歲,依然不見衰老。“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當然,靈芝含有機鍺、多糖等重要藥用成份,對老年性疾病有防治作用, 對防止病理性衰老,推遲生理性衰老起著重要作用, 從這點看是能夠達到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的養身目的。但封建統治者接過其中迷信和神秘的觀點,加以利用和渲染,于是就有了“王者仁慈,則芝草生,是 也”(《瑞命記》)。“王者德重則芝實茂”(《白虎通》)等記載,以及“屋柱無故生芝者;白主喪,赤主血。黑主賊,黃主喜;形如人面者之財。如牛馬者遠役,如鬼蛇者蠶耗”(唐·殷成式《酉陽雜俎》);這是歌頌外建統 治階級為目的的欺騙宣傳及愚弄百姓的迷信說法,顯然是唯心的荒謬言淪。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一針見血地批駁道:“諸方所獻,白芝未必生華生,黑芝又非常岳……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久服耶?”、“余嘗穎:芝乃腐朽余氣所生,正如人生瘤贅,而古今皆以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誠為迂謬。近讀(殷)成式之言,始知先得我所欲言,其揆一也”(《本草綱目·五卷》)。作為一種天然藥物,不論如何珍稀難得,也和其他藥物一樣,不可能做到“長生不老的“,不應把靈芝對某些疾病有奇效加以渲染夸大。
對靈芝功效的禪擇,歷代本草書都基本上以”五行配五色”之說進行推理。如《五芝經》中支:“皆以五色生于五岳……”。對此,李時珍大膽地提出了質疑:“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蓋亦據理也而已,未必其味便隨五色也”(本草綱目·五卷),“芝類甚多,未有花實者,本草惟以六芝標名,然其種屬不可不識”。此外。李時玲對靈芝藥性和功效作了詳盡的記述:“青芝,酸平無毒,(主治)明日,補肝,安精魂不忘強志;赤芝,苦平無毒,(主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黃芝,甘平無毒,(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白芝,辛平無毒,(主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得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魂;黑芝,咸平無毒,(主治)窿,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紫芝,甘溫無毒,好顏色,療虛勞,治痔”,反映出明朝勞動人民對靈芝入藥治病,滋補強身、保健美容等已有較深刻、較充分的認識。四、對靈芝栽植之法及藝術觀賞價值的認識
“朽腐之上,有菌芝者”,藥農入山尋訪采集野生靈芝的長期實踐中,逐漸了解到靈芝生長所需的一些條件。自然就有人嘗試種植靈芝之法。例如,東漢學者王充《論衡》中記載:”芝生于土,土氣和,故芝草生。……紫芝之栽之如種豆”,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左右。這與人工栽培靈芝技術中覆土栽培原理相符。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記有:“方土以木積濕處,用藥傅之,即生五色芝”。清代陳漢子在《花鏡·五卷》中則有更詳細的敘述:“道家植芝法,每以糯米飯搗爛,加雄黃鹿頭血,包曝干冬筍,候冬至日埋土中自出。或灌藥入老樹腐爛處,來年雷雨后即可得各色靈芝矣”。我們知道糯米飯、雄黃、鹿頭血及筍干等含有豐富的碳氮素及礦質養分,有利于靈芝孢子萌發、菌絲體生長,因此這樣的種芝法可長出靈芝來是有可能的。
把靈芝視為“祥瑞”之物由來已久,如宋《爾雅翼》:“芝,瑞草也”。而且子實體形態發育完整的靈芝,形狀別致,秀雅美觀,富有觀賞價值。故古代工匠們仿照靈芝形態用玉石、紫檀木或黃楊木等雕刻成“如意”吉祥物,以及刻在石橋上的如意形裝飾物,象征“吉祥如意”、“祥瑞長壽”。這些藝術珍品往往朝貢宮廷或為豪門巨富“千金易之”,作為稀世珍寶收藏。
清代陳溟子《花鏡》中還記載有古人把靈芝入盆景人觀賞:“雅人取(靈芝)置盆松下、蘭惠中,甚為逸致,且能經久不壞。”
結 束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