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經貿代表團與美方總共達成162.1億美元的采購協議,包括52億美元購買80架波音737飛機、17億美元購買美國正版電腦軟件等,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單筆采購,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如此巨額的采購協議應該與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猛增有關。今年一季度,全國進出口總值為3713億美元,同比增長25.8%。3月份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以98.5%的速度增長,達到111.9億美元,對外貿易順差高增長,引起了人們的憂慮。
專家認為,受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國內外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出現了巨額貿易順差,但這并非是一件好事。不斷增加的貿易順差雖然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外匯儲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會引發新的貿易摩擦,為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而順差帶來的過多的外匯儲備,還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巨額貿易順差引發的更深層次影響在于,將加劇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同時也不利于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貿易順差反彈的具體原因,一方面是因為3月份節日因素已經全部消除,外貿出口加工企業陸續恢復生產,產能開始大規模釋放;另一方面,美國、歐盟等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經濟形勢復蘇,進口也必然隨之增長。而從根本上來說,貿易順差大幅攀升的原因,一是我國產業競爭能力的上升速度快于美歐發達國家,二是我國的相關政策需要調整。
今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8751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高的國家。僅今年1至3月國家外匯儲備就增加了562億美元,同比多增70億美元。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是中國外匯儲備激增的主要原因,而經常項目順差轉化為外匯儲備資產和大規模外商直接投資內流的組合,本質上只不過是我國用海外低收益資產替換了國內高收益資產。為此,我國付出了巨大的收益代價。
巨額貿易順差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近日,國家調整了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政策,從5月份開始,將取消經常項目外匯賬戶事前審批,提高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簡化服務貿易售付憑證,調整服務貿易售付匯審核權限;放寬境內居民個人購匯政策,實行年度總額管理。這些政策的實施將有利于穩定匯率,降低外匯儲備,同時,也有利于抵消貿易順差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外貿易順差猛增,自然有發達國家對我國技術轉讓的限制問題,但更主要的是我國進出口企業增長方式問題。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在全球產業鏈條中,我國目前的生產方式處于加工、裝配這一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環節。
比如說中國的紡織品、服裝、皮革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都在全球占到了第1位,但國際競爭力僅為第12位、第30位和第13位。競爭力不強首先表現為我國一些傳統的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其次,我國商品缺少自主品牌,在我國出口商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的商品不到10%;第三,出口競爭力不強還表現為缺乏自主的營銷網絡。顯然,出口企業的競爭力、自主出口品牌、自主的營銷網絡都需要提高和加強,這就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資金投入必然提高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成本,一方面可以減少貿易順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出口企業的競爭力。自主出口品牌不僅僅是一個標識、一塊牌子,更重要的是質量、效益、競爭力。有了實打實的自主品牌,才會真正擁有進軍貿易強國的敲門磚,實現出口結構升級和外貿可持續增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貿易順差猛增問題。
另外,我國外貿發展的規模與效益嚴重不對稱,許多傳統的出口商品,對于我們來說規模是很大的,但是,它的效益并不是很高。我國每年出口59億多雙鞋,相當于中國人為除中國人以外的所有的人做了一雙以上的鞋,中國的鞋在貿易比例中占60%以上,但是,平均單價只有2.5美元一雙。我國服務貿易相對落后,比例較低,因此,我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勢在必行。
"重出口輕進口"、"喜順差憂逆差",這是國內風行多年的思維定勢。過度追求順差,助長了地方和企業盲目擴大出口,陷入數量擴張型的粗放式增長怪圈。要保持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解決就業和市場壓力,固然要繼續保持出口適度增長,但同時也應發揮進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糾正國際收支不平衡,保持貿易順差的合理規模,應該著眼于需求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在擴大國內需求上面多做文章,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改進供給結構,提高儲蓄向消費和投資轉化的效率與水平。
我國外貿政策,并不是追求多大的貿易順差,而是力求貿易平衡。解決對外貿易順差高增長,必須鼓勵企業進口更多的商品,一是促進出口企業改變增長方式,實施品牌戰略,增加附加值;二是給某些進口商品降低關稅。貿易平衡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TAG:|營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