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來說,看起來效果不錯的"惡俗"廣告,是一杯加了糖的毒藥
W君曾與我同事,從廣告公司到了北京一家醫藥銷售公司工作。上班一個月后,給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
我目前在一家醫藥銷售公司,負責市場部。平時經常涉及到廣告方面的事情,我們所做的廣告都是那種大俗的廣告,風格都是一樣的:整版廣告,聳人聽聞的標題,通俗的語言,證言式的顧客發言,拉大旗做虎皮地找權威機構認證(最好有國外的),最后是網羅細密的銷售地址,保證你在哪都能買到。 這種實用廣告,目的很簡單,就是銷售,而不是品牌。我們公司的老板就當眾說:"我們決不做品牌,就是要賣貨"。這應該是醫藥保健品企業的普遍心態。好像是中國的假藥太多了,都想賣一陣子賺夠錢就撤。 "海王"一直做品牌,好像銷售不是很好。一直做惡俗廣告的"哈六"和腦白金,利潤反而很高。在國內營銷中,特別是在品牌成為企業的目標與期待之后,實在是一個怪現象。
W君的信使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他的困惑很有代表性,他所提出的問題也很值得探究。實際上,在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環境中,品牌的悖論由來已久,很多問題一直紛爭不休。下面,筆者就品牌的悖論和品牌的再認識進行探討。
一、 銷量與品牌的悖論
"我們決不做品牌,我們就是要賣貨!" 這是保健品行業的普遍心態。對此,我認為無可指摘,企業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盈利,而要盈利就需要賣貨。
銷量與品牌本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銷量的提升起到的是"推動力"的作用,高質量的銷售推動了品牌的形成;品牌起到的是"拉動力"的作用,因為品牌就是品質的保證,值得信賴,可以使老顧客產生重復購買的欲望,可以吸引新顧客嘗試購買使用,就拉動了銷售。
由是觀之,既然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為何又成了悖論呢?我們從大環境、營銷主體、消費對象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大環境 這個大環境,就是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的偉大成就。大環境整體來講處在一個轉型期,浮躁是轉型期社會的主要特征,在浮躁和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的主導下,社會行為以趨利為至上準則,促成投機和短期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下,追求短期利益占了上風,可持續發展成為淹沒在逐利大潮中的極少數派。
營銷主體 企業是營銷的主體,它的理念決定了營銷行為,如最具典型性的保健品行業所宣稱的"我們絕不做品牌,我們就是要賣貨"。這種理念的普遍性,也是客觀現實造成的,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企業所面臨的生存壓力,以及來自下游經銷商的壓力等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品牌與這些營銷主體是遠距離的,通過盡可能多的賣貨"圈錢"才是最實惠的,而品牌是長期的與系統的工程。
消費者 中國有世界上最多和最復雜的消費群體。不管這個消費群體如何復雜與龐大,決定購買行為的是購買力。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造成了極端的炫耀性消費和緊捂錢袋的謹慎性消費。由于中產階層在消費群體所占比例仍然很低,大多數消費者會量入為出,所以價格就成為一件利器,這也是中國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然靠品牌拉動銷售的路子并不適合中小企業,那么他們該選擇什么樣的品牌之路?我認為,以產品的大量銷售達成品牌建設,是可以探討的路子。
二、 廣告與品牌的悖論
廣告是打造品牌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廣告的名聲似乎越來越差,作用也被稀釋。聳人聽聞的標題和聲淚俱下的證言似乎也難以打動人了,廣告投入在增加,效果卻在下降。廣告怎么了?廣告和品牌越來越遠了?我們來探究一下根由。
廣告獨木難撐品牌大廈 在很多中小品牌看來,只要在媒體上做了廣告,就可以鋪貨、促銷、打品牌了,實際效果未必如意。把廣告當作營銷,把廣告當作成就品牌的法器時,賦予廣告無所不能的使命時,往往結果讓人失望:廣告不能承受品牌之重。
廣告是成就品牌的利器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單就廣告而言,電視廣告的職責是告知品牌名稱或產品特點,信息量少且單一,適合在短期內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進行品牌提示;平面廣告則具有深度說服的功能,可以通過深度解釋的方式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廣播廣告則通過聽覺藝術讓聽眾接受產品信息和感受品牌意境。因此,廣告的獨木難以支撐起品牌大廈。條條大路通羅馬,要成就自己的品牌,就要根據行業屬性、產品屬性的差異,來制定自身的品牌策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合適的。
惡俗廣告令品牌蒙羞 惡俗廣告的制造者在經歷口誅筆伐以后,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我惡俗,我賣貨,我成功!
而實際上,惡俗廣告令品牌蒙羞,惡俗廣告是對中國消費者的輕視甚至是侮辱,它低估了中國消費者的審美水平。
廣告本來就是俗文化的一種,但這種俗應當是通俗,而不是庸俗,更不是惡俗。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密碼,當立邦漆廣告讓中國龍落地時,當豐田車廣告讓石獅敬禮時,中國人憤怒了。惡俗廣告在污染視聽時,可能會獲取短期內的利益,但總歸會被消費者所冷落。有人將腦白金的旺銷歸功于惡俗廣告,其實,其廣告密碼在于對"禮品"的定位,尚禮之國之人,都在為選什么禮品躊躇不決,腦白金高喊"送禮就送腦白金",讓送禮者和收禮者都省了事。
讓品牌蒙羞的惡俗廣告,請走開。
虛假廣告扼殺品牌 一位廣告商死后升天被圣彼得攔住。圣彼得問:你愿意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廣告商看到天堂里有藍天、清風、白云,有森林、田野、河流,人們一邊吹著笛子唱著歌一邊放牧牛羊,一派田園風光;地獄里則很瘋狂,彩燈閃爍,音樂震天,肆意的豪飲,狂放的舞蹈……廣告商說:我愿意去地獄。圣彼得一揮手,立刻躥出兩個魔鬼,把廣告商拖進地獄架到烈火上去了。廣告商奮力掙扎著大喊:你給我看到的地獄不是這樣的!圣彼得回答:你看到的是虛假廣告。
--這個段子,在坊間流傳已久,是人們對虛假廣告不滿的一種宣泄。
廣告的表現手法有很多,夸張是其中的一種,但這種夸張是藝術化的處理,目的是吸引觀眾的眼球。而虛假廣告則不同,其出發點就是欺騙,品牌又從何談起?
三、 對品牌的再認識
作為品牌管理者,筆者一直在強調:品牌興,則企業興;企業興,則經濟興;經濟興,則國家興。以一言蔽之,即"品牌興國"。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實施"國家名牌戰略"以來,對中國的品牌化進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西方先進的品牌理論也被大量引進。當西方的品牌論遭遇中國特色時,出現了水土不服,一些洋品牌只得針對中國市場改變其全球統一的品牌策略,把洋品牌做"土",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也有一些,因虧損嚴重或抵擋不住價格戰的沖擊而選擇了激流勇退。
對于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做品牌就意味著大投入和高風險,而中小企業的困擾就在于資金短缺,所以往往采取避而遠之的做法。針對中國特色的市場環境,我認為有必要重新認識品牌,處理好大與小、強與弱的關系。
什么是中國特色的品牌的標準呢?不惟大,不惟名,聚焦于某一個行業或行業中的某一節點,在區域市場和細分市場稱雄,擁有穩定的消費群體和獲利能力,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好的品牌--做池塘里的大魚。
中國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市場,全國各地差異性很大,也就為不同的品牌留下了不同的生存空間。市場的復雜性以及不均衡性,為諸侯品牌提供了根據地。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區域性。區域所指很廣,既可以指全球市場,也可以是國內市場,或者是某一個地區。在這樣不同的區域里的強者,都是優質的品牌。把品牌放在區域的背景下考量,對品牌的投資將會得到優化,不同的區域形成各自的強勢品牌,在此基礎上,才有往外擴張的可能。
另一個重要概念是細分市場,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基準的,或者產品只服務于少數人,或者專精于某一狹小的領域。打火機、指甲鉗之類的小東西,在溫州人手里做成了大品牌。
綜上所述,品牌建設就具體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了,那就是根據自己的區域目標和細分市場目標進行投入,集中優勢資源打殲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