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營銷管理經驗和規范性、系統性不足,做年度銷售計劃時往往一拍腦袋,二拍胸脯,三靠政治命令攤派硬壓,四靠哄靠求,而與市場的成長性與可啟動條件完全脫軌。新品銷售計劃往往不是偏大浮夸,脫離市場實際,就是被不科學的增長率數字迷惑倒,天文計劃亂象叢生,造成銷量劇量損失和銷售人員快速流失。
如何合理看待計劃指標,專業系統地制定指標,科學公允地執行和考核指標,成了迷惑和難倒很多企業老板的一道難題。
營銷計劃亂象解析
時常會聽到很多企業制定年度指標計劃時豪邁地說比上年提高了50%甚至100%,也有很多企業執行計劃時沮喪地說完成不好,50%都沒完成。前者不一定代表優秀,后者也不一定代表糟糕。尤其是新品銷售,受市場啟動條件影響很大,年初時預計市場下半年啟動,年終都未能啟動并不鮮見。
新品計劃需要根據市場可啟動情況科學制定,第一年也許只有三五個地區可以啟動,只有幾個月在銷時間,第二年大部分市場都可能陸續啟動,尤其是進入醫保后放量顯著,全國增長100%可能只是實際應釋放銷量的十分之一。銷量基數越小,增長率越高,起步階段單純看增長率沒有任何意義,反而錯失很多必要的布局安排和必保的常規銷量。
銷售額同樣沒有參照意義,高值產品與低值產品價格相差十倍甚至更高,商業價格與底價同樣相差懸殊。就象小米億元銷售額不過十幾萬臺的銷量,在手機家族的世界里可以忽略。第一年可以說開局不錯,第二年增長100%鐵定不及格。市場更關鍵的是做好布局,打好基礎,掛網、醫保、物價、醫院開發和市場覆蓋需要一項一項循序漸進,并不能以發貨數字論英雄。單純追求發貨量,不追求市場開發落實真正到位,飄在渠道中的貨始終進不了醫院,缺乏準入條件的產品也始終成不了大氣候。
臨床產品銷售需要結合掛網和醫保實施來逐步開展,一些缺乏經驗的新企業按地區、按人頭、按月份攤派數字,最終攤派出來的天文數字只能是掛在天上的月牙,誰也夠不到。年初大指標,年末縮水成迷你小蛋糕,指標的嚴肅性無從談起。自費地區與醫保地區一個樣,執標地區與無標地區一個樣,第一年啟動的市場與銷售多年的市場一個樣,不專業的指標制定和考核使得自費和非標地區無辜陪綁背上黑鍋,而醫保地區則成了按實質產出標準的欠量大戶,造成人員居高不下的流失率,流出的是優秀的,留下的卻是糟糕的,也與市場和客戶嚴重沖突----沒有啟動條件市場不可能違規操作、高風險運行。
一些企業總想走捷徑,一個客戶壓不下去,換一批客戶繼續壓,實際客戶既沒有上游政府事務處理能力,也沒有終端醫院操作實力,市場上貨沒少壓,但醫院始終是零,醫保始終是零,掛網價格更是七零八落,白白糟蹋了產品和時間成本,同樣糟蹋了客戶的資金,企業更是陷入違約風波中。
欲速而不達,不懂營銷規律只知粗武蠻干恰恰讓企業錯過了最關鍵的發展周期,后面的差距和損失只能越來越大。企業拿到的永遠只是小菜一碟的首批提貨量,卻把真正循環后或醫保包裝后的銷售總量永久遺棄,企業的銷量因此永遠長不大。不專業的銷售方式使得很多大產品做成了燙手山芋和銷售侏儒,銷量遠遠低于產品應有的價值和同時間起步的其他產品。
如何規范制定與考核
做計劃,首先要學習和掌握銷售規律,尊重和遵守市場規則。很多企業只知道打款發貨,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優勢在哪里,每個市場情況如何,更說不清市場實際消化能力和產出能力如何,未來增長情況如何。計劃究竟做多了還是少了,更是心中無數。
臨床產品不是流通產品,扔到市場上就能產生銷售,第一年由于醫保、掛網、進院時間不斷推遲,市場啟動時間往往有變化,指標不準完全正常。市場客觀原因導致計劃延誤在指標調整合情合理的范圍之內。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重心和要求,簽約階段以落實簽約、收取保證金以及有啟動條件的地區首批提貨到位為考核標準,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客戶質量。客戶如果只是銀行行長,其他一概跟不上,有多少這樣的客戶日后就會出現多少銷量的低洼地帶。
辦理準入條件階段銷量同樣不是考核重點,保標、保醫保、保價格才是重中之重。非標操作和自費可啟動地區都是少之又少,標和醫保落定,產品銷售才能步入大面積開發的快車道。用平均主義和拍腦子的方式隨意分配,就把營銷做成了啼笑皆非的狂想曲。
一些企業銷售人員和老板不清楚營銷規律,以為標和醫保還沒啟動,一個市場能收N次首批提貨。對于首提定義、正常制定標準和合理消化周期全無概念,簡單拍腦子,把客戶當成永無止境的提款機,就會與市場產生很多隔閡和摩擦。而有標有醫保的地區輕輕松松享受著平均主義大鍋飯,一年的量還不如正常銷售要求的月產出,市場就會徹底趴窩。
即使進入地面銷售,市場仍需有正常的開發上量周期,穩扎穩打,細化推廣和實施。一些企業看到別人的產品賣好,心急火燎。其實要比較的是對方用了多長時間做到今天的數字,對方的第一年做了多少,第二年做了多少,什么時間辦理醫保,什么時間有標,市場環境如何,條件等同,才有可比性。
告別陰差陽錯式管理
打基礎階段必須注重質量和布局,打好基礎,到了時間就能開花結果。市場操作一環緊扣一環,需要踩上市場的節拍,有效融入市場。說外行話,做外行事,就會大大損傷客情關系,損失銷量。
在布局和開發階段,一些心急的老板惦記起了銷量,就會對銷售人員產生錯誤判斷,以為人員不盡力,沒能力。其實只是啟動和收獲的時間未到,銷售就象栽樹,銷售人員就象園丁,必須到了開花期、結果期才能見到回報。只要打好基礎,到了放量周期,自然芝麻開花節節高。即便人員選擇離開仍會給公司留下豐碩業績。而在市場放量期,新接手的人員直接就能接到銷量,但這只屬于栽樹的前人。簡單用數字和增長率,不看銷售人員的實際資歷、實際貢獻、實際表現,就會出現各種出工不出力的僵尸部隊和營銷烏龍劇。企業不僅浪費薪資,更直接損失銷量進一步增長的機會。
很多企業把銷售管理做成了會議營銷和報表營銷,市場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從上到下只是聽傳說。銷售人員在市場上消失,活躍在會議桌上,就是企業營銷和經營最可怕的時刻。
國內營銷之所以脫節往往是經營者和管理者既無規劃能力,更無實施能力。原生態營銷、原生態管理、原生態經營造成了銷售跟著感覺走,而不是跟著專業化管理的清晰規劃走。
讓營銷計劃清晰化,計劃落實明晰化,實質化管理就位,營銷的質量、速度和結果才能有效提升。如果您的企業營銷需要協力,放心就好。
國內營銷之所以脫節往往是經營者和管理者既無規劃能力,更無實施能力。原生態營銷、原生態管理、原生態經營造成了銷售跟著感覺走,而不是跟著專業化管理的清晰規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