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保健品市場每年銷售額高達2000億元,其中最主要的消費群體是老年人,占比超過一半。保健品公司為搶奪市場各施奇招,連蒙帶騙地博取老年人信任,榨干老年人的錢袋子,由此可見保健品市場之亂象。
在保健品公司的營銷套路中,誘餌通常是“免費禮物”,如免費書籍、免費義診、油鹽米面、日常用品等等。一旦目標群體“上鉤”,接著便建立起雙方信任,“洗腦”也接踵而至。
洗腦式營銷,一直是保健品公司的慣用手段之一。通常,保健品公司會夸大產品用途及效果,甚至揚言包治百病,很多老年人信以為真。而且在有一定信任度的銷售員鼓動下,老年人經常出現盲從及不理性消費。
除了洗腦式營銷,保健品公司還喜歡用“專家義診”的行騙手段。實際上,這些專家基本都是“托”,多為內部人員或無業游民扮演,沒有任何醫療資質。專家們通過樹立權威形象,并與銷售員配合,進而忽悠老年人購買三無產品。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那么好忽悠。對這類老年人,保健品公司通常的做法是大打親情牌,即所謂“親情營銷”。老年人不是不知道產品不可靠,但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邊,而保健品銷售員的關心恰好彌補,所以他們樂意為其買單。
那么,為何執法部門放任不管、任由保健品公司胡作非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取證難、維權難。很多老年人在購物產品時,沒有任何發票、收據,幾乎難以成功維權。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一般對保健品的資質做審查,看是否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如果合法就無法進行處罰。換言之,定價是自由的,除非涉及詐騙。
不管這么說,這些保健品公司的行為,已經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整個行業的滿意度相當低,不利于其他細分市場的發展,造成其他群體逐漸流向海外市場。
保健品市場套路太多太深,最終損害的只會是保健品企業自身,靠坑蒙騙的手段只能發展一時,終究有一天會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