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因含有馬兜鈴內酰胺而可能誘導腎病并致癌?最近一篇長微博“魚腥草與馬兜鈴腎病”此言一出,引起不小的反響,到目前為止閱讀量近75萬余次,評論數近500條,轉發數1000余次。這一說法是真的嗎?人們該如何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風險并管理好風險?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風險監測與評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李耘表示,馬兜鈴酸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1類致癌物,而馬兜鈴內酰胺是馬兜鈴酸在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同時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這兩者并不可等同。
李耘說,從細胞毒性來看,研究顯示,馬兜鈴內酰胺-I對腎小管上皮細胞具有一定損傷作用;MTT實驗結果表明HK-2細胞暴露于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內酰胺-I后,生長受到抑制,但該作用是否與DNA加合物形成相關尚待證實。
從機理來看,DNA加合物的形成或主導(參與)致癌機制通路是推理馬兜鈴內酰胺導致腎病及致癌的關鍵線索。致突變致癌物一般會與DNA形成多種類型加合物,但形成量最多的以及所有加合物并非都與致癌密切相關。研究顯示,馬兜鈴內酰胺可被CYP450和過氧化物酶激活形成DNA加合物,但其與馬兜鈴酸Ⅰ在體內和體外形成的DNA加合物不一樣。
綜上所述,馬兜鈴內酰胺-I具有一定腎毒性和細胞生長抑制作用,但魚腥草中含有馬兜鈴內酰胺-BII、馬兜鈴內酰胺-AII和馬兜鈴內酰胺-FII(總0.016g/kg),未見含有馬兜鈴內酰胺-I報道。其次,馬兜鈴內酰胺與DNA形成加合物的機制研究尚不完善,且不能完全由馬兜鈴酸-I機制類推;此外,魚腥草中包括馬兜鈴內酰胺-BII等部分生物堿還具有一定藥理活性,對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加之有益黃酮類物質的存在。
因此,李耘認為,質疑“魚腥草具有腎毒性”有一定數據支持,但是直接認定“魚腥草致癌”的邏輯演推不夠嚴謹,結論有失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