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體魄不是靠各種保健品堆砌而成,最簡單最有效的養生方法,就是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習慣在于養成,與其迷信保健品的神奇功效,不如以科學和自律來呵護自己的健康
運動步數為零,吃飯靠外賣,通宵達旦打游戲……不少學生足不出戶,開啟暑假“宅”模式。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少年輕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往往選擇服用各類養生保健品,以換回健康與玩樂、工作的平衡。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黃帝內經》指出:“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醫療是健康的最后防線。保持健康,需要關口前移,做好養身保健,也是大健康的題中之義。養生保健是否得法,決定健康狀態和生命長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現實中,盡管很多人重視養生,卻容易陷入誤區,最典型的錯誤認知便是將養生與服用保健品畫上等號。據調查,71.4%的受訪者稱身邊有人過度依賴保健品。這一數據暴露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偏低的現狀。觀察一些年輕人的養生行為可以發現,他們對健康、衰老懷有焦慮,解決辦法不是選擇運動健身、膳食均衡,而往往是通過服用保健品,來達到高強度工作之后的修復、生活中的營養補充、健身和美容等具體功效。再加上商家“現在不養生,以后養醫生”的宣介攻勢,不少年輕人就容易患上保健品依賴癥。
實際上,過分依賴保健品,不僅帶不來保健的功效,還可能損害人體健康。比如,有人明明并不缺乏維生素,卻把維C泡騰片當作提高免疫力的藥品。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反而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再如補鈣,35歲以后,人的骨量就一直處于減少狀態了,單純靠吃鈣片補鈣,作用不大,甚至還會引起便秘、結石。健康的體魄不是靠各種保健品堆砌而成,科學養生需要遵循權威指導、科學知識,遠離保健品誤區。
大道至簡,健康養生并不復雜。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因素中,生物學因素占15%、 環境影響占17%、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醫療服務僅占8%。最簡單最有效的養生方法,就是培養健康生活方式。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功課要做。且不說膳食失衡、久坐不動、抽煙酗酒等顯見的不良習慣,單說喜歡“趁熱喝”“趁熱吃”這個偏好,就有不少認知誤區。人的食道只能承受50℃—60℃的溫度,如果剛出鍋的菜晾一晾,剛沏好的茶放一放,食道黏膜就不會被燙傷,就不會為食道癌種下“禍根”。習慣在于養成,與其迷信保健品的神奇功效,不如以科學和自律來呵護自己的健康。
勸年輕人不要熬夜,先把自己的心態擺順了,內在有激情,外在還是要從容不迫。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理念需要落實為行動。遠離健康危險因素,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活出健康人生,才能打造“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