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牽頭制定的《植物酵素》和《酵素產品分類導則》兩項行業標準日前已獲工信部批準,將于今年7月1日實施。行業標準的出臺,有利于維護酵素市場秩序,保障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推動酵素產品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酵素不等于酶 規范稱謂科學認知酵素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酵素,約1900條商品信息,絕大多數商家宣傳酵素就是酶,一些公眾號里甚至把酵素宣傳成無所不能的神藥。
這是一些商家或者自媒體在宣傳時常見誤區,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酵素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海龍表示,酵素不是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也在《食用酵素發展之管見》中提到:“酵素就是jiaosu,不是enzyme;食用酵素是食品,不是酶制劑。”依據《酵素產品分類導則》定義,酵素是指以動物、植物、菌類等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產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類、寡糖類、蛋白質及多肽、氨基酸類、維生素類等。
周海龍介紹,酵素系從日本引進,因為日本將酵素稱為酶,所以國內的商家跟風宣稱酵素是酶,能在人體內起催化作用。事實上,經深度發酵過的酵素中含有經酶分解的多種小分子營養物質,當人的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時,這些小分子營養物質進入人體后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修復身體亞健康狀態。還有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夸大宣傳酵素能夠減肥、治病等。周海龍表示,標準的實施將有助于公眾對酵素建立科學認知,也有助于規范市場,某些商家運用不當手段宣傳各種療效,擾亂整個行業秩序,將成為下一步監管的重點。
規范市場秩序 用良幣驅除劣幣
標準對技術、檢驗方法、檢驗規則等都做了要求,以嚴控風險。其中技術要求中明確了特征性理化指標和食品安全指標;食品安全指標里尤其對微生物如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等5項指標規定了限量。
針對有商家在網上售賣自制酵素桶的現象,周海龍表示不認可。酵素的發酵時間一般在3個月及以上,時間越長發酵越充分。酵素若未經充分發酵,除了含有有害微生物和雜菌外,還有一些隱性的風險,像一些自制酵素的原料或容器里容易含有微量的污染物如鎘、砷等,長期喝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同時,發酵過程中會產生有害的醇類如甲醇等,如果沒有經過去甲醇處理,食用后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但是,自制酵素并非完全不可取,可將家庭餐廚垃圾制成酵素用于澆花等,有益環保。
周海龍介紹,2015年以前,協會經過2—3年的調研,認為酵素既是傳統產業也是新興產業,是發酵產業中被忽略的一個產業。以前發酵行業以玉米淀粉為主要原料進行發酵,原料和產品成分比較單一,而酵素產品延展到了果蔬,有別于以往的發酵產品。在“三品”戰略的指導下,行業協會積極推動酵素產業的規范發展,在過去的一年里,酵素產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品種日益完善,品質不斷提升,市場逐漸規范,大部分生產企業業績和市場認可度明顯提升,中國酵素城等酵素產業聚集區逐步完成,一批龍頭企業嶄露頭角。江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一批專業科研院校的加入,對國內的酵素產品及工藝提升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標準出臺后,能否對不良商家起到約束作用?周海龍認為,中國生物發酵協會酵素分會成立后,會員單位的企業都積極參與到行業標準的規范中來,并正籌備成立酵素行業發展自律監督委員會。協會還積極準備舉行一系列活動,如“中國好酵素”評比等,通過社會評價、發酵工藝評價、技術評價以及原料評價等綜合評價,讓優秀的酵素企業和酵素人脫穎而出,讓市場形成良幣驅除劣幣的氛圍。
推動產業融合 諸多空白待填補
隨著酵素產業的壯大,標準的出臺同時也將對相關的產業發展產生影響。周海龍認為,酵素是以農產品為原料,酵素產業的發展能夠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民的收入。例如陜西渭南打造中國酵素城,河南南召圍繞當地農產品做特色酵素產業,能夠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產業聚集效應,隨著產業的規范化發展,這種規模效應將越發顯現。同時,酵素作為一種純粹的自然生態的循環過程,是自然生物降解再利用過程,對環保也將帶來積極的影響。
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技術標準部副主任王晉表示,目前還有諸多法律、行標空白待填補,未來酵素的標準還需要再細化、具體。目前只有產品標準,隨著產品不斷的細化,將對工藝、評價等進一步規范。
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