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植物提取行業發展正在迎來發展黃金期,但是同時也處于產業陣痛期。無論是自我驅動還是產業倒逼,企業都需要完成自我革新。我國植物提取行業也正在經歷由野蠻生長回歸理性發展。在未來,相關企業如何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在天然健康產品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成為業關內注的焦點。
一、迎來藍海,消費人群覆蓋面擴大
植物提取物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植物藥、食品添加劑、功能性食品、化妝品等多個領域中。尤其是在保健食品領域,無論是功能性保健食品還是營養補充劑,植物提取物都是產品核心競爭力中基礎的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以往,我國的植物提取行業以出口為主。目前,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增速上看,我國的植物提取物市場更是一片藍海。
據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統計年報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保健食品生產許可證2317件,我國營養保健市場總額超過7000億元。由此可以看出,行業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市場消費潛力的增速在于整體消費升級,人們更愿意為健康買單。
2017年,我國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451元,這個增速已經高于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除此之外,保健食品消費市場的消費人群也正趨于多樣性。
熱衷于“養生潮”的90后和90歲老人一樣愛買保健品。來自億邦動力的數據顯示,去年雙十一,80后90后最愛的保健產品之一便是枸杞。90后們和日益增長的銀發族并存,正在逐漸成長為保健品消費的又一生力軍。
二、行業短板,制約行業發展
雖然,植物提取行業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行業也經歷了由惡性競爭回歸規范化發展的過程。就目前而言,整個植物提取行業依然面臨發展的短板。
想要在接下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在產業鏈中占據核心位置,國內天然健康產品行業無論內外都需要更多修煉。因為在高速發展下,行業規模發展不明顯、核心競爭力不強、研發能力不強等內生性問題開始凸顯。
首先,目前我國保健食品行業發展規模優勢不明顯,投資范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只占行業企業總數的1.45%,10萬元到100萬元的企業,占41.39%,10萬元以下的企業為38%。這說明了目前行業還未形成規模化發展。另外,在產品上,仿制和同質化競爭嚴重,在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國內的企業還要面對“自相殘殺”的競爭格局。
此外,在質量監管體系上,行業標準和準入門檻較低;在銷售渠道上,過度宣傳甚至是虛假宣傳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三、外部挑戰,倒逼企業市場革新
我國植物提取行業除了需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行業發展問題,外部環境中的變化和挑戰,也需要我國天然健康產品行業自身做出積極改變。以往植物提取行業中,我國是植物提取原料出口的大國,但是在產業鏈下游中的產品競爭中卻是弱者。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維持原狀只能是坐以待斃。
雖然我國保健食品市場有著千億規模,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分得一杯羹。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國外保健食品銷售額占跨境電商進口總額的10%,達到500億元市場規模。跨境電商的進口總額已經可以直逼國產保健食品品牌份額。
來自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高達20.1億美元,同比增長4.33%,但是我國保健食品出口額卻只有2.41億美元,同比還減少了3.35%。
同時,2017年,我國保健食品進口額達3.23億美元,這個數字并不驚人,但是同比增長率高達69.51%。也就是說國外產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越來越大,國內保健食品無法回避激烈的國際化競爭。
這些數據反映著我國植物提取行業發展正在迎來發展黃金期,但是同時也預示著該行業處于產業陣痛期。無論是自我驅動還是產業倒逼,國內保健品企業都需要完成自我革新。
四、利用優勢,化危機為機遇
總體來說,在研發環節,企業需要更多創新,增加科研投入,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在產業鏈中利潤最低的上游。在生產環節,需要引用數字化的方式重新定義品控;在營銷環節,需要拓展新的渠道,聯合下游企業,進行品牌建設。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孟冬平表示:“天然保健品行業想要突破發展瓶頸,形成規模化發展,一需要具備國際視野,要遵循國際規則;二要不斷創新,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三要借助行業平臺,打組合拳,投資貿易結合,引進來走出去結合。”
中國植物提取物分會理事長張成文說道:“目前,行業還需要相關的法規出臺,規范行業發展,同時全面啟動消費者教育機制,建立從原料到流通整個環節的質量監控機制。”
未來,植物提取行業將要由大到強,形成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完成的。相關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已經在推動行業往縱深方向發展,提升科研、品控、服務等各環節的能力,更好地在健康中國戰略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和客戶多層次的需求。
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