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來自搜狗公司的機器人“汪仔”現身,它其實早已橫跨綜藝娛樂與醫療健康兩大領域,既是綜藝節目《一站到底》上的固定班底,也是“搜狗明醫”的幕后真身。
事實上,這樣的跨界混搭在機器人領域早已經不算罕見。去年,就在同一場地,把醫療人工智能玩得風生水起的沃森機器人出現在人們眼前。而在誕生之初的時候,它同樣走過了這么一條跨界之路。
從當初的人機抗衡到如今對生命的救助,沃森的功能遷移之路的的確確用了將近五年。
2011年,一位特殊的挑戰者出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檔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的舞臺上,這是沃森在世人面前初露頭角的場景。
最終,這個電腦屏幕上頭頂光環的藍色地球儀以 77147的總分,實力碾壓了號稱《危險邊緣》歷史上最成功的兩位選手,遠遠領先21600分和24000分。
節目中的大放異彩加速了沃森的功能開發進程。2015年,IBM的技術員們推進了沃森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隨后又馬不停蹄地給他緊鑼密鼓地追加了法律和金融監管等功能,并打算在未來進入到更為寬廣的商用領域。
據統計,目前沃森機器人已經在35個國家17個產業領域開展應用,在我國的9個省份24個市34家三甲醫院已陸續應用沃森機器人。
2017年11月13日,中國首個沃森教學示范基地落戶浙江。而在此之前,浙江省中醫院作為全國首家沃森聯合會診中心的使用地,也已經正式運行這套系統將近一年的時間。
在這一年里,這位“歪果機器仁”到底“闖蕩”得如何,浙江在線記者去浙江省中醫院探了個究竟。
給醫療做減法,給技術做加法
人工智能輔助醫療未來可期
普通的膠囊內鏡檢查在人體內漫游的時間往往要持續整整7~8個小時,如果事后沒有任何篩選工作,看片時間經常要耗費1~2小時。
如何縮減一臺胃鏡手術過程中的繁瑣工作量?這幾乎是每一位消化科醫生正在思考的難題,也是浙江省中醫院消化科呂賓教授期待人工智能技術在未來能夠做到的。
去年年底,浙江省中醫院引進的這臺人工智能機器人“沃森”被稱為醫療界的“阿爾法狗”。因為具有高強度的學習能力,它能夠通過在全球范圍內搜羅可供使用的診療方案,幫助醫生為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服務。
“這是技術的進步也是人學習能力的解放。”在呂賓教授看來,“沃森”機器人相當于醫生們的一位機器助手,它的出現讓診療變得更加方便,也讓患者的看病體驗得到了提升。
沃森的學習能力到底有多強?
看看它的閱讀速度你就知道了。短短7秒鐘的時間,你可能半頁紙都沒有看完,但人家已經能夠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106000份臨床報告。
更為神奇的是,在閱讀之余,它還能夠根據醫生輸入的患者信息,優選出一個最佳的個性化建議方案、幾個可供選擇的備選方案以及不推薦的方案,并給出相應的理由。
將專家組制定的治療方案與沃森系統建議的方案,進行比對證實,沃森能夠為腫瘤專家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案及有益補充,成為浙江省中醫院專家們的得力工具和助手。
沃森是怎么工作的?
醫生把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以及治療相關的信息輸入,幾秒鐘之后,沃森就會給出治療建議,分別用三種顏色表示:綠色是推薦方案,橙色是參考,沃森覺得合理但要慎重考慮,紅色方案不推薦。
“這在晚期胃癌患者的化療方案選擇中優勢是相當明顯的。現在,有很多治療方案在研究中可能已經被證明無效,但臨床中因為不了解仍然會使用,這個時候沃森因為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就能夠規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呂賓介紹。
事實上,早在來中國之前,“沃森”機器人的腦袋里就已經塞進了200本腫瘤領域的教科書,290種醫學期刊和超過1500萬份的文獻資料。
經過一年的學習,它的數據庫中又增加了不少中醫診療方案,從徹頭徹尾的“洋醫生”搖身一變成了中西醫混搭的綜合型“醫療機器人”,不僅業務能力提高了,還更加接地氣了,已經先后為200位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而對于沃森這一年以來實際的工作運轉,呂賓是這樣評價的:“現在,醫院里只要是碰到了疑難雜癥的病例,就免不了要找沃森機器人幫忙。目前,它已經能夠為消化道腫瘤、乳腺癌、宮頸癌等多種腫瘤患者提供服務。”
沃森的優勢在于它的記憶能力更強,存儲容量更大,受外界干擾的程度更低,也更容易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提供針對性的診療服務。
“對于中晚期癌癥患者來說,外科手術只是治療的第一步,在此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還必須面臨著靶向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多種后續方案的選擇。”呂賓介紹,在沃森之前,MDT多學科會診做得就是這樣一項工作,在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挑選出最適合的一種。
而沃森的出現則放大和加速了這一過程,備選項更多了,結果也更加準確。當然了,由于投入時間還不夠長,沃森仍然存在樣本存儲量不足、患者接受度和知曉度不高以及使用費用較高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都有待后續去進一步解決。
機器人給你看病是種啥體驗?
10秒鐘就能檢測出罕見病是真事
說了這么多,那么用機器人給人看病到底都是怎樣一種感受呢?只要10秒鐘就完全足夠了。
此前,在日本東京大學,沃森就曾經為一名60歲的女患者確診罕見白血病,也為她以前嘗試的各種療法成效都不顯著找到了解釋。
“不過,人工智能還不能取代醫生。”雖然對沃森的功能強大贊不絕口,但呂賓在采訪過程中仍舊反復提及這一點。
“只有擁抱高科技才能進步。沃森通過大量記憶簡化了看病的繁瑣程序以及犯錯的機會,是醫生的得力幫手。它能夠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并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但不能夠代替醫生做決策。”呂賓表示。
此前,在一位晚期胃癌肝轉移患者的MDT討論中,專家在是否手術切除病灶上意見不一就曾咨詢過沃森,最后得到的反饋是不建議手術。
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沃森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由于中西方生死觀存在差異,這在國外看起來理所當然的結果,放在國內可能難以接受。“中國人面對晚期腫瘤的觀念還是要想盡辦法治,所以說單靠沃森自行判斷并不完全行得通,還是需要醫生綜合各方意見進行診療。”呂賓說。
已經在省中醫院乳腺外科工作9年的顧錫東是醫院里首批應用沃森機器人的醫生之一,他同樣認為醫生雖然不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備體,但與患者很好的溝通交流能力,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和人文關懷,這與冰冷的機器不同。因此,沃森機器人無法取代醫生,但能幫助醫生分析海量醫學文獻并節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