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異性達98.2% 與CT檢測雙劍合璧有效降低假陽性率
“我們發現了6個肺癌特異性分子標志物,只需要抽取5毫升血,就能預測肺癌發病的風險,為早期肺癌的輔助診斷提供新的手段。”這是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分子醫學中心王孝舉博士團隊在“肺癌早期診斷”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浙江在線記者了解到,目前,由王孝舉團隊自主研發的試劑盒正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杭州市腫瘤醫院等多家醫院進行臨床應用。
肺癌高居癌癥死亡排行榜榜首
科研團隊發現6個針對肺癌的分子標志物
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大約31%與癌癥相關的死亡是由肺癌造成的。
在我國,每年都有61萬余人死于肺癌,新發病例約73萬。浙江的情況同樣嚴峻,根據浙江省腫瘤登記地區癌癥死亡情況的最新統計數據,肺癌高居癌癥死亡第一位。
“腫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得太晚。” 王孝舉教授說,以肺癌為例,早期肺癌雖然治愈率高,但由于沒有明顯癥狀,往往不易察覺,到了晚期出現轉移擴散,治療難度就變得很大了。
數據顯示,肺癌5年存活率為17%,但若能在早期檢測到肺癌病變,病人5年存活率可提高到80%。因此,早期診斷對于提高腫瘤治愈率具有關鍵的作用。
如何及早發現肺癌一直是醫學界和科學領域探索的方向之一。自2010年開始,王孝舉博士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經過6年多的研發,收集5000多例臨床血清樣本,利用FDA批準的Luminex技術平臺,共篩選到6個肺癌特異性分子標志物,經過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杭州市腫瘤醫院等多家臨床醫院驗證,該標志物組合形成的肺癌特異性指紋圖譜,特異性以及敏感度均大于85%。
特異性達98.2%
與CT檢測雙劍合璧能降低假陽性率
提到肺癌篩查,低劑量螺旋CT是全球公認的經典手段,它對于肺癌篩查具有非常顯著的臨床意義。近年來,很多人都會選用低劑量螺旋CT作為體檢“標配”,由此發現肺部小結節的人也越來越多。
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方面,低劑量螺旋CT的假陽性率高達30%,可能造成篩查過度,增加醫療費用,甚至增加輻射劑量誘發癌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查出肺小結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恐慌——會不會就是肺癌?于是吃不下睡不好,精神高度緊張。
碰上一些不好判斷良惡性的肺小結節,臨床醫生只能通過定期隨訪以及重復CT掃描跟蹤肺部結節的變化,最終通過穿刺活檢,獲取組織病理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而對于一些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來說,這時就面臨著左右為難的煎熬——一邊糾結是否要進行侵入性的穿刺活檢,一邊又因為肺小結節的存在而惴惴不安。如果有特異性高的肺癌檢測分子標志物,在低劑量螺旋CT的基礎上進行篩查,就能降低篩查的假陽性率,為肺癌的輔助診斷提供更多依據。
6個肺癌特異性分子標志物組成的指紋圖譜,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王孝舉介紹,該指紋圖譜對于早期肺結節病人的診斷敏感度為82.6%,特異性達98.2%。與傳統影像學檢測方法“雙劍合璧”,能“揪”出真正的患者。
與臨床結果高度吻合
能預測肺癌風險助力早期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該指紋圖譜對于早期肺癌的診斷也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準確度達到84%。曾有一個病人,由于肺部結節過小,難以判斷是否為肺癌,抽血化驗顯示這6個標志物指數特別高,預示該患者為高危人群,做了穿刺活檢確診為一期腺癌,手術后很快就痊愈了。“事實上這么早期的肺腺癌是很不容易發現的,這6個分子標志物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及早發現肺癌。”
對治愈后的肺癌患者再次進行指紋圖譜的檢測,王孝舉發現,所有指數回歸正常,因此,這6個腫瘤標志物對于肺癌病人預后和療效評價也有重要意義。
王孝舉團隊曾做過一個實驗,測試指紋圖譜與臨床結果的吻合度。由某醫院提供50例樣本,包括肺癌患者和健康對照,在盲樣的情況下,進行腫瘤標志物的測試,最終檢測出來的吻合度大于90%。
只能為輔助檢測的手段
腫瘤診斷的金標準依然是病理
王孝舉表示,通過6個肺癌特異性分子標志物,能預測肺癌發病風險,但不能確診是否就是肺癌。“究竟是不是肺癌,不是試劑盒說了算,而是病理學診斷說了算。”
近年來,醫學界每發現一個腫瘤標志物,就會被冠以“一滴血測癌癥”的噱頭。作為科學家的王孝舉坦言,自己也擔心被誤讀。
“需要明確的是,至今,全球還沒有一個血液標志物能百分百地診斷腫瘤。腫瘤診斷的金標準依然是病理,無論什么指標,目前都不能代替病理學診斷。”王孝舉強調。
在他看來,6個肺癌特異性分子標志物的發現,為早期肺癌的輔助檢測增加了一種新的有效手段,此外,醫生可以依據標志物的數值變化判斷治療的效果。
吸煙指數大于20包/年,年齡在4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工作中會接觸尾氣或有害化學品的工種,有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等慢性氣道疾病的人群是肺癌的高發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體檢,發現問題及時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