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異物在人們生活中并不少見,魚刺、硬幣、棗核、假牙、筆帽、雞骨頭、戒指,甚至還有刨刀等“大件”物品。近日幾家醫院短期內接到了數例“誤食異物”的患者,如浙江省人民醫院就為一位88歲老奶奶做了乙狀結腸穿孔手術,取出了罪魁禍首——棗核;臺州也有位老人吞下了8.5厘米的刨刀等等。
那么誤食異物究竟會對人體哪些部位造成傷害,危險程度多高呢?在消化系統專家、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邵欽樹教授的指導下,我們繪制了一張簡單易懂的“誤食異物”對各器官的危險指數圖。
食道受傷最危險,穿孔危害大
首先分析異物的表面,如果誤吞的異物比較小且外觀較圓滑不尖銳,一般可以自行排出。也就是說,對人體會造成損傷的是表面尖銳、鋒利或體積較大的異物。
再來分析異物在人體消化系統中的路徑:“食道—胃—腸道—肛門”,其中,腸道包括小腸和大腸,小腸又可細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大腸可細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結腸還能再細分為升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等。
主要有三種傷害類型:刮傷(消化道內壁被劃破)、穿孔(消化道被刺穿)和結石。不論是刮傷還是穿孔都有可能引起出血、膿腫、感染等,進而導致膿毒血癥、腹膜炎等。而有些異物不尖銳,但可能形成結石,嚴重的可導致腸梗阻等。
誤吞異物展示(資料圖)
食道刮傷:危險指數★
食道上連咽,下連胃,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中空通道,成人食道長度約20~25厘米,直徑約3—5厘米,有食物通過時會擴大。
如誤食尖銳的異物,會導致消化道黏膜損傷,可能出現膿腫等。
普通食道穿孔:危險指數★★★
不論是食道、胃還是腸道,一旦消化道內壁被刺穿(俗稱“穿孔”),問題就比較嚴重了,一般需要手術處理。穿孔也會使消化液進入胸腔,導致炎癥等感染。
且食道位于胸腔,緊貼脊柱的腹側,周邊有許多重要器官和組織,如氣管、大血管,有的部位還緊鄰心臟。這也意味著如果食道被異物刺穿后的危險程度相對較高。
食道穿孔,刺破氣管:危險指數★★★★
氣管被刺穿,不僅會形成氣腫,還會導致食物或消化液進入氣管。大家都知道嗆水的痛苦和危險吧,食道和氣管穿孔就是如此,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食道穿孔,刺破心臟血管:危險指數★★★★★
成人食道有三個狹窄處,心臟血管緊貼食道第二狹窄處,異物的尖銳部位若卡在此處,極易刺破動脈血管,引起大出血,很容易導致死亡。特別提醒:很多人難以接受就因誤吞了個異物而送命的情況,但事實是醫療行業每年都能遇到這樣的病例。
胃部刮傷:危險指數★
胃是一個裝載食物的大容器,空間相對較大,且胃壁比食道和腸道更厚,一般不會出現胃穿孔這類極端情況,但胃部切割傷、刮傷等很難避免,異物存在時間越長,損傷的幾率和程度也會更大。患有胃潰瘍等胃病的患者更易受傷。
小腸穿孔:危險指數★★★
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的主要器官,成人小腸約長5—7米。經胃部碾磨后的食糜在小腸內來回反復運動,食糜每分鐘在小腸內前行5厘米,然后又后退3厘米,周而復始,緩慢前行。
相對來說,小腸穿孔的幾率要比大腸低,因為除了十二指腸外,大部分小腸并沒有與腹腔其他組織固定,而是處于“游離”狀態,被升結腸、降結腸、結腸等大腸“包圍”其中;“游離”狀態下,腸壁的擠壓力相對分散。
不過,如果小腸穿孔,則會導致消化液和食糜進入腹腔,造成腹膜炎等感染。
大腸穿孔:危險指數★★★☆
成人大腸約1.2—2米,包括升結腸、降結腸、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等,主要接收經過小腸消化吸收后的食糜殘渣,因此大腸內的細菌相對較多,一旦出現穿孔,進入腹腔的細菌也更多,造成腹膜炎等感染的幾率和嚴重程度也會相對較大。
而升結腸、降結腸等還與腹腔相連,如相連的這端被刺穿,還有可能導致大出血、膿腫,甚至膿毒血癥,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