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本草綱目》里有句歌詞:“看我抓一把中藥,服下一帖驕傲……”
最近中醫確實驕傲了一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從中醫古籍得到啟發,并用現代醫學技術提取青蒿素,在抗瘧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而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時間,媒體狂歡,舉國同慶,有點兒中國“中醫藥”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味道。
與此同時,也讓用現代醫學研究中醫成為熱點,而中醫標準化作為一項現代技術和方法,長期以來存在不同意見。有相當多的人認為:中醫能否標準化,實質上是中醫能不能大規模推廣應用的問題。因為要大規模推廣應用,就必須制定標準,否則無法執行。中醫只有標準化了才能方便教學,方便驗證療效,方便分辨庸醫良醫。
但也有更多的人認為,過去中醫的傳承模式就是師帶徒,而師父的觀點就是傳承于上一代人的經驗加上對中醫經典著作的理解,但其實發展到今天,現代人對經典著作的偏好和理解程度其實都是不同的,如今各“醫學流派”的連觀點都無法統一標準,更不用說臨床診斷的標準了。中醫就是經驗醫學,無法“標準化”。
中醫該不該標準化?中醫該如何標準化?我國中醫標準化的進程如何?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咱們來梳理梳理。
中醫需要標準化嗎?
“如果硬是拿西醫的標準來套,很荒唐”
簡單講,中醫標準化無非是采取一套標準對中醫進行量化,它的目的在于在一定范圍內追求最佳秩序,在一定范圍內形成共識,能在一定范圍內共同使用和反復使用。
“如果硬是拿西醫的標準來套,很荒唐!”國家級名老中醫徐志瑛認為,流傳幾千年的中醫,其實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標準。
《傷寒雜病論》等中醫四大經典,是中醫標準化最早的基礎之一,“旁人看不懂、覺得玄就不是標準了嗎?”
比如中醫診療中的針灸,針對不同的疾病針刺不同的穴位,才能治病;
比如中藥炮制,中藥發揮應有的藥效,是有一套嚴格的“炮制”規范的。
作為徐志瑛中醫傳承工作室的核心人物,徐志瑛本人其實早就意識到了標準化這個問題。既然都在討論標準化問題,無非是因為中醫沒有足夠的樣本,沒有足夠的對比數據,也沒有像西醫一樣的對照組。像徐志瑛的中醫傳承工作室中,學生的畢業考核、評審都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傳承委員為來定,這套標準區別于過去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
而近十年來,徐志瑛和她的“弟子”也搜集了大量典型的臨床治療案例,并錄入電腦,整理中醫的量化標準,以期為實現中醫大數據貢獻一點點力量。
但是,現代科學往往都是數據表達,如果不制訂一套通用標準,中醫的現代化發展極其困難。浙江中醫藥大學藥物研究所所長呂圭源教授不反對中醫標準化,但他一再強調,這套標準一定要適合中醫辨證施治、個性化治療等特性,照搬西醫的標準化是行不通的,需擯棄“拿來主義”的做法。
因為目前中醫的診斷或療效指標中定性較多,很多都是用描述性的語言來表達,不同中醫師對同一病人開出來的藥方不同很正常,因此,中醫現行的標準相對是原則性標準。
拿中西醫診病方式舉個例子,西醫將舒張壓達到或大于90mmHg,收縮壓大于達到或140mmHg判定為高血壓病,中醫則可診斷為肝陽上亢——這就屬于“不可完全定量”。
打開中醫不傳之秘的“黑匣子”要靠新技術
長路漫漫,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實,國家藥監部門對于中成藥的準入門檻比較嚴格,相比中醫“出海”之路的坎坷就顯得寬松了。
中醫藥進入西方醫藥主流市場,通過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是主要途徑之一。然而,FDA臨床實驗是一個大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復雜工程,一些中國中藥產品在美國FDA批準的臨床實驗還在進行中。
從這個角度上說,中醫標準化工作是中醫發展的必要條件,且迫在眉睫。
不過與此同時,呂圭源教授表達了他的想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中醫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實現中醫的現代化發展,思路創新和技術條件必須跟上。”
古人云,“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說的是對中藥劑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醫生臨床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為什么有的中醫是名醫,有的是庸醫,甚至偽醫。
如何把名老中醫的用藥用量‘經驗’充分轉化以便廣泛應用,這是非常困難的。目前現代技術的研究成果還沒有為此作出較多“貢獻”,這也是目前很大的瓶頸。
譬如,有一種儀器能夠“分辨”出舌苔厚到什么程度,與名老中醫看診一個“檔次”完全符合,從而作為判定得了什么病、該吃什么藥的依據之一,這種儀器代表的技術便是中醫想要的,也是適合中醫標準化的。
所幸,2009年中藥量效關系研究已被列為國家973課題項目,希望用現代科技的手段打開中醫不傳之秘的“黑匣子”。
之后,中醫標準化被不斷推動:
2010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建立了五個全國中醫藥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中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針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中西醫結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中醫藥標準的制修訂提供技術保障。
同年,《中國藥典》2010年版出版,整體上基本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而《中國藥典》是我國藥品標準化工作的代表,作為保證藥品質量的法典,具有法律效力;
2012年,財政部撥組織全國42家中醫藥標準研究推廣(試點)建設單位,開展了中醫臨床診療指南評價工作以及標準化人才培訓工作。
2015年1月,在“2014年世界中醫藥十大新聞發布會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報告會”上,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振吉宣布,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同意中醫藥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繼續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進程。
盡管如此,中醫標準化進程尚在起步階段,屠呦呦運用現代技術研究中醫是個很好的典范和標志,或許是個不錯的契機。總之,前景美好,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