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惡性腫瘤細胞比喻成“種子”,那么人體內環境就是“土壤”。腫瘤也需要合適的內環境才能生長。
“目前,在腫瘤治療上最前沿的理念是精準確定病人的基因情況,最熱門的治療就是采用靶向藥物治療,‘異常的基因’在哪里,鋤頭就鏟到哪里;事實上,調節腫瘤微環境可能更重要。”在2015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杭州論壇上,杭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林勝友教授提出了中西醫結合改善、調節人體內環境對腫瘤治療的重要性。
腫瘤治療更應關注人的整體,而不是局部
在正常情況下,細胞與其周圍的組織環境之間是存在動態平衡的,兩者相互作用、影響,內環境影響細胞增殖、分化、凋亡。作為腫瘤細胞生存的環境與癌細胞的生長是息息相關的;癌細胞異常的基因變化均離不開微環境土壤的異常。
而當各種因素引起機體內環境發生變化,出現癌細胞適合生長的環境時,腫瘤細胞不斷增殖,這就是腫瘤微環境。
據研究發現,腫瘤細胞會通過血液和淋巴播種到其他組織,并能使其周圍細胞的性質發生改變;而在癌癥的轉移過程中,一些特定器官也會為其提供適合特定轉移灶生長的環境。“這就是腫瘤與微環境之間的關系”林勝友教授說。
著名腫瘤病因學家程書鈞院士在2015首都國際癌癥論壇上指出,導致腫瘤的最主要原因其實不一定是基因突變,而是細胞所處的微環境。單一靶向藥物很難治療腫瘤,這要求腫瘤治療更關注人的整體因素,而不是局部的腫瘤。
林勝友教授說,中醫認為,健康的人體必須是陰陽平衡,生癌的人多出現陰陽失調、內環境失去平衡的現象,出現局部“虛、毒、痰、瘀”的病理狀態,導致人整體出現了體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臟腑功能失調等正氣虧虛的癥狀。
中醫藥治療腫瘤一直來所采用的扶正祛邪治療原則,實際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腫瘤微環境的狀態,讓其重新轉向正常的內環境,讓腫瘤細胞不適宜生長,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中醫藥應用:祛邪而不傷正
當一個病人接受完化療后,由于化療藥物的無差別毒性,細胞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害到機體正常組織,常常導致患者脾腎不足、氣血兩虛等癥狀,臨床檢查多發現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免疫功能抑制的情況,所以嚴格的說化療會導致內環境的改變。
“這時,根據患者的情況辨證施治,使用一些健脾補腎、雙補陰陽的中藥,是可以起到扶正祛邪、陰陽平衡作用,調節人體內環境。”市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屠建國教授表示。
杭州市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中心團隊多年來開展的“龜鹿二仙膠抵抗化療誘導小鼠T細胞凋亡的研究”、“龜鹿二仙膠抗化療誘導造血干/祖細胞凋亡及機理研究” 、“自噬相關基因Atg5調控化療相關的T細胞凋亡及龜鹿二仙膠保護機制研究”、“龜鹿二仙膠巴布劑外敷神闕穴”等研究及技術開發,正是基于上述整體調節人體內環境的理念,
以龜鹿二仙膠為例,這其實就是常被用于補血益氣的傳統中藥方劑。臨床上,當一個患者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佳、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等氣血兩虛、陰陽不足癥候時,在其肚臍眼處貼上龜鹿二仙膠巴布劑,其不適癥狀便會得到改善。
“我們認為,在經過手術、放療、化療等祛邪治療后,大部分腫瘤細胞會被殺滅,再中醫扶正調理人體可以取得一種相對的陰陽平衡的狀態。”林勝友教授表示,但這種狀態會發生變化,腫瘤是否發生復發或轉移,取決于這種整體的平衡狀態是否會再次被打破。
我們想做的,就是改變傳統消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思路,將中醫藥應用到調整腫瘤細胞與微環境的整體平衡上,祛邪而不傷正,使其保持在一定的穩態區間之內,從而防止腫瘤的復發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