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加點、超額超量是兒科醫生的常態。”浙大兒院院長杜立中教授在接受浙江在線記者采訪時說,“與病人的激增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兒科醫護人員的短缺。”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2.2億兒童僅有6.2萬個兒科醫生,即1萬個兒童僅2.6名醫生,是歐美國家的1/5~1/10。
就浙大兒院來看,2014年醫生缺口97人,護士缺口126人;2015年醫生缺口18人,護士缺口105名。2015年還因為種種原因,有幾十位醫護人員辭職,其中,護士“辭職潮”尤為明顯。
在上周進行的浙大兒院2016年招聘首輪筆試,計劃招聘104醫生70名護士,通知了88位醫學生參加考試,實際參加考試的卻只有42人。
五大原因造成兒科醫生緊缺
兒科醫生為何如此緊缺?原因比較復雜,杜院長歸納了以下幾方面:
1、突如其來的放開全面二孩政策,讓兒科醫生變得更為緊缺;現在女醫生占比在逐年上升,這里面有些已懷上二孩,孕期、哺乳期不能做夜班;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實行的是24小時全程無陪護護理,2個小時喂一次奶、3個小時換一次尿布、1-2個小時記錄一次寶寶的生命體征,比寶寶們的父母照顧的還要細心。
隨著全面二孩的放開,越來越多的早產兒、先天性缺陷兒即將出生,這也意味著NICU的醫護人員的工作會更繁重。最近兩個多月,浙大兒院的NICU的床位已由原來的40余張增至60余張。
2、分級診療制度還未完全到位,兒科工作強度大,要求醫生的身體素質要跟上;
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為例,為了照顧因為早產、低體重、先天性疾病等原因住院的寶寶,NICU的30余位醫護人員必須留在杭州過年,陪寶寶們迎接人生中的第一個新年。
3、兒童病情變化非常快,問診要格外的仔細,且兒童配合程度不高,同樣的診療、檢查、護理工作,單位時間能接待的小患者數要比成人少很多;
4、本科階段醫學生學習的是臨床醫學專業,攻讀研究生時才會細分為兒科等專業(除某些醫學院校如重慶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在本科保留了兒科方向)。畢業生就業模式改變后,兒科報考率也相對較低,而培養一名能獨當一面的兒科醫生,需要至少10年時間;
5、兒科醫生的收入也要比其他科室的低。兒童看病大多以呼吸道疾病為主,而且用藥用量也都要有所控制。
“醫院收入中財政撥款占比不到10%,醫院收入低意味著醫生收入低。”在杜立中教授看來,提高兒科醫生的勞務收入,提高兒科醫生的職業尊嚴,是目前能快速緩解兒科醫生緊缺的最有效手段。
沒必要唱衰兒科
相關部門已采取措施應對“兒科醫生荒”
“其實干兒科有干兒科的好,也正是因為孩子病情變化快,治愈率高,兒科醫生相比較其他科室醫生容易獲得成就感,沒有必要唱衰兒科。”
浙大兒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鄒朝春告訴記者,浙大兒院對兒科醫生的要求比較高,為了應對“兒科醫護荒”,浙大兒院已經聯合浙大醫學院已設立了一個30人的小班,名為“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又稱“卓越兒科班”。學生自愿報名加入,通過篩選,第一年小班人數為27人。
“卓越兒科班的學生,能獲得比其他學生更多的學習、交流、實踐機會,比如早期接觸兒科臨床實踐,獲得海外交流的機會,以及能參加更多的學術活動。此外,通過與浙大兒院‘導師’雙向選擇,獲得一對一帶教。”鄒朝春表示,小班施行一年以來效果不錯。
杜院長也透露,浙大兒院作為浙江省最大的三級甲等綜合性兒童醫院,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為緩解兒科醫生短缺問題,日前,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及相關部門已經主動找到浙大兒院,進行兒科醫療服務的價格體系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