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姜小娜(前排左四)大兒子吳渭泉家門口,姜小娜一家和馬鳳林(前排左三)一家合影。
“多少年啦!我媽媽每天三餐只要捧起飯碗,就要開始念叨在衢州的姑父姜老五一家,說當年那么艱難的日子里,姑父一家對我外婆一家有恩吶!”昨天中午,湖州長興的吳玉芳和三個姐妹帶著85歲高齡的母親馬鳳林,風塵仆仆地趕到衢江區浮石街道塔石塘村毛家嶺自然村,與83歲的表姨、姜老五的女兒姜小娜全家團聚,了卻了兩地老人多年的夙愿。
83歲的姜小娜老人只在4歲時隨父親去過表姐馬鳳林位于長興縣虹星橋的家中,此后79年里,與表姐一直未曾謀面。
看到表姐坐的車停在自家院子里,姜小娜快步走向打開的車門,握住表姐的雙手,久久不愿松開……
憶往昔:重情義苦中有甜
在毛家嶺的農家小院里,姜小娜和馬鳳林兩位八旬老人有說不完的話,雖然各自都有濃重的鄉音,但是血濃于水的親情似乎讓她們之間的交流并沒有很大的障礙。
馬風林記得,在日軍侵華前的“太平年代”里,遠在衢州的姑父姜老五挑著一擔香拋來到她家里探望岳父,也就是馬鳳林的爺爺。“當時我很小,就被這一擔香拋吸引住了,沒注意到姑父還帶來了4歲的小表妹,一轉眼我們都變成老太太了。”馬鳳林印象中的姑父姜老五身材魁梧,頭發向后梳著,一絲不茍,非常精神。
馬鳳林說,爺爺原籍山東,曾在虹星橋鎮上經營一家大飯店。1947年的一場大火,將半個鎮子化為灰燼,兩代人苦心經營的飯店也化為烏有,家境一落千丈。加上父親過早離世,到了1950年,馬鳳林家的生活已難以為繼,媽媽就帶著哥哥來到衢州的姜老五家落腳。
“我外婆和舅舅在世的時候常說,姜老五一家對他們非常熱情,雖然當時這邊的條件也很差,但沒讓他們孤兒寡母受過苦,臨走還賣掉一頭毛豬給他們做盤纏,相當于全家半年的收入!”吳玉芳說,回到長興后,兩家也有書信往來。“文革”前聽說衢州的棉絮質量很好,家里寄了10元錢托姜老五買衢州的棉絮,質樸的姜老五把沒花完的錢買了襪子等日用品連同棉絮一起寄回了長興。到了“文革”時,因為家里經營過大飯店,又有田產,成分不好備受沖擊,擔心連累衢州的親戚,馬風林一家忍痛與姜老五家斷了聯系。
望來日:續親緣代代相傳
“我丈夫姓吳,你丈夫也姓吳;我生了三女一兒,你生了三兒一女……這太有意思了!”兩位老姐妹旁若無人地越聊越開心,她們發現,如今彼此都已是子孫滿堂,言語間都透著幸福和滿足。
在老人敘舊言歡的同時,吳玉芳和姐姐、姐夫從車里取出許多湖州特產的絲綢和糕點,分發給衢州的親人們,并掏出早已準備好的紅包奉送給長輩和晚輩。面對大家靦腆的推辭,吳玉芳顯得非常堅決:“當年你們家那么困難的時候都能幫助我們,我們這點小意思算什么?”
吳玉芳第一次來衢州,但他對這里贊不絕口:“我在地圖上找了很久沒有找到‘毛家嶺’這個地方,但在手機導航上找到了,于是我打電話給衢州的‘114’查詢,‘114’的接線員很負責,耐心給我解答,讓我有信心找到衢州的親人。后來,不管是《衢州晚報》還是街道的工作人員,大家都非常認真地幫助我們,一路碰到的衢州人都是好人!”
吳玉芳的姐姐吳雙玉說,外婆、舅舅和母親念念不忘受姜老五全家恩惠之事,母親現在年紀大了,經常剛說過的話就會忘記,但是對早年間的這段情誼記得非常牢。
“現在我父親90歲了,家里四世同堂,共有28口人。老人家經常拿困難時期衢州親戚對我們的恩惠來教育晚輩,讓孩子們不忘舊恩,心存感激。所以聽說衢州的親戚找到的時候,全家上下28個人都爭先恐后都說要過來。”吳雙玉說。
吳玉芳說,這次衢州之行他們只是“先遣隊”,“有這么一家好親戚在這么一個好地方,以后晚輩們肯定也會抽空過來”,他們都希望,兩家人多走動,把這份珍貴的親情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