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因腦卒中導致右側肢體偏癱的謝大伯被家人送到浙江醫院進行康復治療,但他總這樣沮喪地和治療師念叨。盡管經過一個療程的綜合康復治療,他已經能獨立步行了,但臉上仍一籌莫展。
看著丈夫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一直在旁陪護的魏阿姨也感到疲憊和無奈,“以前我們家的事都是老謝做的,本來那么有精氣神的人,現在這么頹廢,怎么開始新的生活啊!”
“像這樣對康復缺乏信心的,在剛開始康復治療的偏癱患者中比較多見。”在浙江醫院康復治療中心主任林堅看來,康復治療需要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心態才可能加快康復速度。
先定一個小目標:生活自理
“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為了鼓勵謝大伯打開心結,康復治療團隊為其他量身定制”了一套作業治療方案。
什么是作業治療?
作業治療是應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作業活動,對由于身體上、精神上、發育上有功能障礙或殘疾,以致不同程度喪失生活自理和勞動能力的患者,進行評價、治療和訓練的過程。
首先,是確定一個共同目標——生活自理。但是謝大伯很快遇到了難題,“幾十年來用慣的右手,現在癱瘓了要怎么洗漱、吃飯呢?”
對此,作業治療小組的組長周惠婷治療師模擬謝大伯右側偏癱的狀態,準備了一套“左手帶右手,雙手共用”的訓練方案:右手壓著、左手扭轉擰干毛巾,左手帶動著右手用毛巾擦臉,右手摁住牙刷、左手擠牙膏,單用左手穿起衣服并脫下……
慢慢地,謝大伯學會了雙手配合著洗漱、穿衣,且越來越熟練,速度一次比一次快,人也漸漸開朗。而他康復時最愛聽的歌,竟是周惠婷推薦的“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右手左手,慢動作重播……”。
走,上小超市賣水果去!
“生活能自理后,接下來就是幫助他重返生活、融入社會。”周惠婷介紹,謝大伯雖然能在病房走動,但發病后近半年內幾乎從未獨自到真實環境中步行。因此,他們設計了“陪謝大伯去醫院內小超市買水果”的作業活動,因為浙江醫院占地面積比較大,從病房到小超市大概有500米路程,適合他目前的訓練強度。
這天下午,謝大伯邁出了病房,緩慢穿過路口,上坡,下坡,跨過減速帶……以前看來再簡單平常不過的動作,對于謝大伯來說都是不小的難關。
耗時10分鐘,謝大伯終于到達醫院小超市,看到熱情招呼的超市售貨員,他的心情終于舒緩下來,說道“以后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是該多開口問問邊上的人,不要怕難為情”。
現在的謝大伯,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有了很大改觀。
“并不是每個卒中患者的功能都是可恢復的,有些患者的肢體功能是不可恢復的(特別是手功能),而且即使功能恢復了,生活依舊無法自理。”林堅主任說,作業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將已恢復的功能轉化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樹立重建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