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記者為此采訪了浙醫二院感染科主任王選錠教授,王教授表示:在臨床醫療工作中,“超級細菌”沒那么可怕,不僅大多可以治而且有些不用藥也能治。
什么是“超級細菌”?沒得治了嗎?
在《嘉興男子感染超級細菌 全球30%患者因此喪生》的新聞中,70多歲的嘉興老徐感染的是一種叫“CRE”細菌,學名“耐碳青霉烯類的腸桿菌科細菌”,從醫院的化驗單看,日常我們用的一些頭孢類、左氧氟沙星等以及王牌抗菌藥碳青霉烯對它都顯示耐藥。
根據今年2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份列有12種耐藥性細菌的清單,耐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鮑曼不動桿菌、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細菌為第一隊列,是屬于最需要開發新型抗生素的。
那嘉興的老徐真的是感染了“超級細菌”?
“在醫學上是沒有‘超級細菌’的說法的。”浙醫二院感染科主任王選錠教授表示,“超級細菌”是一種社會化的稱呼,而在醫學上是按照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程度進行專業分類的,其中多重耐藥、廣泛耐藥的細菌都可以歸類為社會上所謂的“超級細菌”,其實稱為“超級耐藥的細菌”更妥些。
“這份清單不是為了用超級細菌來嚇唬人們,而是提醒抗菌藥物使用人員、科研人員和制藥公司,他們優先應該做的是什么。”而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在首次發布類似清單時也強調了這一點。
那萬一感染了超級細菌是不是沒法治了呢?
“耐藥并不代表無效。”王選錠教授表示,就算確定是感染,完全耐藥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替加環素、多粘菌素等,或者在現有可以選擇的藥物里進行組合,還是完全有希望治愈的。包括這次嘉興老徐感染的“CRE”。
“超級細菌”死亡率很高?我們還有辦法阻擋“它們”嗎?
“超級耐藥的細菌確實越來越多了,在實際醫療環境中我們發現最多的其實是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王選錠教授解釋,很多所謂的“超級細菌”在醫院里長期存在,有個共同特點是生存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都很強,容易發生接觸傳播,因為經常出現在病人身上,反復被抗生素使用所選擇,最終出現了很強的耐藥性。”
“但往往耐藥性越高,毒性越低。也就是對人體的危害其實是越來越小了。”
雖然部分耐藥菌確實還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病人在感染了細菌之后的死亡率實際上很難單一地歸結于完全是細菌感染造成的。所以對于“超級細菌的高死亡率”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發生細菌感染死亡率最高的反而是敏感性最高的一些細菌感染,比如野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敗血癥等,因為越是敏感的細菌往往毒力越強。
王選錠教授提醒,雖然“超級細菌”在臨床上發現逐漸增多,但醫生首先要分析檢測出來的細菌是不是真的是該病人的感染責任菌,因為這類菌株很容易發生標本污染,也或者僅僅是存在于感染灶里,但不發生感染,超級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CRE在呼吸道、創面分泌物中存在而不感染是非常多見的,因此不能隨意就認為是感染而去找抗菌藥物;其次,即使是血液、腦脊液等無菌體液檢測到這樣的細菌,也已證明超過半數是送檢的標本污染所致,因此標本的規范采集以及再次規范采集送檢進一步驗證非常重要;再次,就算是全耐藥的確實發生血流感染等,很多也可以通過清除感染源、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力達到清除,“自己治自己”,利用人體免疫力打敗毒性已經比較低的細菌。
王選錠教授舉了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在前年杭州7.5公交車事件中,20多例重傷病人全部都感染了所謂的這些“超級細菌”,實際情況卻是傷者零死亡率——只要科學的診斷、專業的抗菌治療并重視綜合治療,并不會造成死亡,浙醫二院的診治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還能阻擋“超級細菌”嗎?
總體來說細菌耐藥性在不斷發展,耐藥菌感染機會也在逐步增長,死亡病例也可能會逐步增加,因此對于細菌耐藥性的發展我們必須阻擋!
除了今年世衛組織發布的耐藥性細菌名單,國家衛生計生委最新發布了10號文,特別加強了對碳青霉稀類抗菌藥物和替加環素等“王牌抗菌藥”的管控,減少不合理使用,以期降低細菌耐藥的發展。
“超級細菌”不會終結人類,但人類必須學會管理“超級細菌”。
延伸閱讀:
2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首份抗生素耐藥“重點病原體”清單,12種細菌因出現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且對人類健康構成重要威脅,被列入清單。據了解,制定該清單的用意在于指導和促進新型抗生素的研究與開發……點擊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