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好的,你最乖,你長大了!我們不叫喚!”母親李榮華走到兒子李煒身邊,額頭抵住他的鼻尖,輕聲在他耳畔說完后,從輪椅上扶起他,走入衛生間。
身高不到1米6、體重不足100斤的李榮華,要扶起1米78、體重150斤的大塊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照顧兒子上完廁所不過才3分鐘,她的額頭就沁出一層細密的汗珠。
不過,比起3年前接到兒子噩耗的時候,現在的李榮華面對這些已經平靜不少。
回憶起那天的事,從李榮華的言語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一份焦灼。
李榮華攙扶兒子上廁所
晴天霹靂!
兒子成了植物人
2014年4月18日,李榮華接到一個電話——在湖州上班的兒子李煒突發椎動脈瘤破裂,病情危重。來不及拿換洗衣服,甚至來不及去銀行取錢,李榮華就急匆匆陪著兒子趕赴杭州搶救。
從那以后,李煒就再也離不開自己的母親。那年11月,醫生出具的診斷書上赫然寫著“植物生存,24小時需要護理”的字樣。
李煒2014年11月的診斷證明書
命運的玩笑猶如晴天霹靂打在母子倆身上,但是李榮華從未想過向命運低頭。李煒手術后回到長興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躺在病床上的他,最大限度的表達是向母親眨眼表示要或者不要。
那時候,李榮華最大的心愿是兒子可以開口說話。即便是給李煒動手術的醫生也讓她不要抱太大希望,但她始終堅信,兒子會一天比一天好。喂食喂藥、擦洗身體……這些繁瑣的照料,李榮華都親力親為。
多年治療,留給李榮華的是厚厚的診斷資料
和李榮華媽媽一起,長興縣人民醫院康復病區主任王鵬見證了李煒的點滴變化。
“李煒剛入院的時候身體狀況很差,意識模糊,大小便都已不能自理。”李煒入院出院多次,加起來已有三年時間,說起最初入院時的情況王鵬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在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的治療下,李煒身體狀況逐漸穩定。后期的治療主要以康復為主,我們主要采用針灸醒腦開竅調理神志、電療鍛煉肌肉,結合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綜合康復治療改善肢體功能……過程曲折,但變化比較明顯。”
康復科的“元老”,康復治療師羅玉才,一直負責李煒的康復鍛煉。“李煒開始做康復的時候難度特別大,肌肉萎縮,肌力幾乎零級,四肢關節攣縮嚴重,加上神志不清,我們都不抱什么希望。如果沒有李媽媽的細心照料與堅持,李煒很難站起來。”羅玉才感慨,“我們不能小看患者的康復潛力。”
羅玉才指導李煒進行康復訓練
2014年李煒入院后,通過持續的康復治療,漸漸開始恢復肌力。半年后,人坐起來了,一年后,攙扶著可以勉強站立。
醫患同心
創造康復奇跡
從簡單發音,到重新叫媽媽;從雙手攣縮到拿勺子吃飯;從臥床不起到坐上輪椅甚至在攙扶下走路……一點一滴的變化都讓母親欣喜。王鵬則用上了“奇跡”兩個字。
李煒每一次訓練母親都陪在身邊,不斷給予鼓勵
“他母親特別不容易,70歲的人了,能堅持下來很難得,我們只是盡醫生的職責。李煒能恢復到今天,真算是個奇跡。”王鵬說,一旦放棄,癱瘓在床,肌肉每天萎縮,即使正常人,三個月后也起不了床了。
雖然王鵬說只是盡了醫生的職責,李榮華卻透露王鵬和他的團隊做了很多“份外事”。“真的很感謝王醫生,他不僅給李煒看病,還幫我們在網上買尿不濕、分指器、按摩球……甚至幫我們爭取民政局的政策幫扶。”
王鵬幫李煒購買的康復用具
李榮華說,“雖然是小事,但是我自己不懂,全靠王醫生幫忙,方便了很多。”王鵬覺得,身體、心理的疾病有時候好醫,而醫患關系一旦“病”了,卻是最難醫的。
“醫患本是共同體,有著共同的目標,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最重要。當醫生和患者攜起手來對抗共同的敵人,戰勝疾病的機會才可能大大提升。”王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