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期的魯迅。
今天,是魯迅逝世78周年紀念日。1936年10月19日,魯迅悄然離開了人世。數以萬計的人前來送他,在他的身體上覆蓋著“民族魂”三個字,毛澤東特地發表講話,說魯迅的骨頭最硬,魯迅成了眾人皆知的英雄。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931年領導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接著又與宋慶齡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主要著作有:《阿Q正傳》《吶喊》《彷徨》《朝花夕拾》《華蓋集》等,他發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浙江潮》封面。
其實,文豪魯迅出身自然科學。他在日本留學時,不僅以自樹、索子、庚辰等筆名在《浙江潮》發表有譯作《哀塵》(法國雨果原作)、《斯巴達之魂》、《地底旅行》等文學作品,也在該刊發表有《說鈤》(鈤即鐳)和《中國地質略論》兩篇自然科學論文。這在文理融通的人文素養養成實踐方面給人以很多啟示。
1912年魯迅自己設計的服裝,有點像中山裝,更像今天的夾克。
地質學是魯迅一生中首先接觸和系統學習過的第一門自然科學知識,他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入南京陸師學堂,半年后即轉入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學習礦業。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東渡日本后,仍注意地質學,除《中國地質略論》外,還發表有《中國礦產志》、《中國礦產志例言》、《中國礦產全圖》等6篇文章或圖件。他還曾手抄賴爾的《地學淺論》兩大冊,作《地學筆記》,譯《金石識別》(原作者為美國地質學家德納)。他于1903年10月10日在《浙江潮》第八期以索子筆名發表的《中國地質略論》,雖非過去所說是中國近代地質史上的第一篇論文,但仍不失為早期重要的中國地質學論文之一。這篇近萬字的論文分緒言、外人之地質調查者、地質之分布、地質上之發育、世界第一石炭國五大部分,并介紹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論述地球與宇宙的起源。
1927年1月2日在廈門南普陀,魯迅及泱泱社青年郊外合影。魯迅倚坐在一塊墓碑旁,左邊躺著的是林語堂。
魯迅另以自樹筆名于1903年10月10日在《浙江潮》第八期發表《說鈤》一文,雖晚于王希琴等人1900年于《亞泉雜志》發表的《昨年化學界》等文,但也有其獨有的科學價值。居里夫人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钚和鐳時是1898年,1902年提取出氯化鐳結晶,測定了鐳的原子量,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而奠定了原子核科學的發展。《亞泉雜志》時隔3年予以報道,《浙江潮》也在提取鐳后一年又予以報道。這反映了中國人開始注視世界科學前沿的最新發現。魯迅的《說鈤》也表明了他對科學新發現的重視,同時也反映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許廣平最喜歡的一張魯迅照片,周海嬰猜想這是因為這張照片表現出魯迅少有的瀟灑、輕松、極富生活化的神情氣度。背心為許廣平親手編織。
《浙江潮》是浙江留日學生出版的文理綜合性月刊,清光緒二十九年正月二十日(1903年2月17日)創刊于日本東京。浙江同鄉會雜志部編輯,總發行所設在上海四馬路的中外日報館。負責編輯出版的主要撰稿者有孫翼中、蔣智由、蔣方震、許壽裳、馬君武等。其每冊60~180余頁,32開本,印5000冊,有幾期還曾重印。約在同年底停刊,今存1~10期,第10期廣告中有第11~12期合刊目錄,是否出版未詳。刊名“浙江潮”是用來“作革命潮洶涌的象征”,是一份頗具革命傾向的刊物。其主要欄目有:《社說》、《論說》、《學術》、《教育》、《哲理》、《歷史》、《科學》、《記事》、《圖畫》等。
1931年魯迅全家與馮雪峰全家合影。
在科學思想方面,《浙江潮》極力倡導無神論,抨擊封建迷信思想。其1、2、3期即連載有陳榥的《續無鬼論》。在主張中國自建路礦、抵制帝國主義依路礦掠奪中國方面,先后發表有《杭寧鐵路問題》、《劉鐵云欲賣浙江全省路礦乎》、《賣浙江全省路礦者非劉鐵云一人也別有人也》、《駁劉鐵云之礦事啟及呈晉撫稟》等,極力主張中國自建鐵路。在其《科學》、《地理》等欄內,還先后發表有《原質觀念之進步》、《氣體說》、《水力說》、《植物與人生之關系》、《說合金》、《地人學》、《猿語研究談》、《進化論泛論》等科學技術文章。另外,在《圖畫》欄內,還發表有《浙江全省十一府地圖》、《浙江沿海港灣圖》、《日俄戰要地圖》、《海鹽演說會攝影》、《紹興通藝學堂》等科技圖片資料。
1933年2月17日,魯迅與蕭伯納、蔡元培合影于上海宋慶齡住宅。當時魯迅接到宋慶齡的邀請會見蕭伯納,回復道:“有這樣的要去見一見,那就見一見吧。”身高1.6米左右的魯迅在高個子的蕭伯納面前神態悠然,似乎在“偷著樂”。
(本文資料來自浙江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