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鳳凰山管理處文物專家巡山時,在紫來洞發現一塊有趣的鋪地石,它其實是摩崖石刻,記錄清朝“火警119”的工作方式;殺死岳飛五年后,身邊忠臣凋零,宋高宗在皇城后花園(現鳳凰山)寫下“忠實”二字,思緒復雜……
經歷近10年的發現、整理和研究,10月13日,33幅西湖景區重磅摩崖石刻的拓本在胡雪巖故居“老七間”展出。 這些珍貴的石刻現存世最早有五代吳越和北宋時期,其中不乏錢镠、蔡襄、宋高宗趙構等名家手跡。
鳳凰山管理處主任金志敏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老師許力力邀杭城市民游客觀展:“看摩崖作品,是跟古人對話,也是接觸一種更高級的人生。”
本次展覽今天開始,持續到12月10日結束。
宋高宗為何在鳳凰山
寫下忠實二字
從杭州的金釵袋巷進入元寶街,一直往西走,看見兩層樓高的大白墻,沒有窗戶,那就是胡雪巖故居了。
33幅摩崖石刻拓本展設在胡雪巖故居的老七間,胡雪巖眾姨太的“集體宿舍”。七開間,每開間3-5件拓本。
老七間的正廳,屋內一塊高高的匾寫著“和樂堂”。就在這塊匾的下方,掛著“忠實”二字的摩崖拓本。這兩個字非常大,長5米、寬2.8米。
這可不是拓印的時候故意放大的哦。“這次展覽所有的拓本都是按照原版1:1真實拓印。”鳳凰山管理處副主任邵群說。
在當時書寫工具和書寫習慣的限制下,碑文上有這么大的字體實屬罕見。此外,也反映了宋高宗趙構師承蘇黃兩家的書寫風格,十分大氣。
宋高宗趙構在鳳凰山的一塊石碑上寫下“忠實”二字時,正是他40歲生日,也是岳飛被殺害大約5個年頭。現在這塊石碑在鳳凰山南宋皇宮遺址的邊緣,因為南宋時的地面比現在的地面高出1.5米左右,所以這塊碑被半埋在土里。
20歲正式坐上皇帝之位、35歲殺死岳飛、40歲寫下忠實二字,短短5年,可見宋高宗的心境轉變。
“這只是我的個人見解。當我通過這塊摩崖跟宋高宗‘對話’,我心里想,他寫這兩個字的時候,會不會已經對殺害岳飛心中懊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許力微笑說。
據載,以前刻“忠實”的石碑上還設有一座“忠實亭”用來保護。所以,今天我們才能看到這么完整的碑文。
玉皇山上的七星缸
是清朝時的消防119
巡山,是西湖景區文物保護者的日常工作。2000年的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邵群巡山到玉皇山紫來洞,洞內光線十分昏暗,可是她依稀感覺地面一石塊上有些紋路,打開電筒,她記錄下了部分碑文。比對文獻后,她赫然發現,歷史的塵土之下,掩藏的是清代“重修七星缸記”碑。
雖然有小半塊磚石破損,幸運的是文字部分都被完整保留了下來。我們才能在今日重溫當年清朝官方“消防119”的往事。
這塊紫來洞鋪地碑,跟玉皇山上不遠處的“七星缸”有聯系。
老杭州有一句容易記憶西湖景點的俗語,“一線天二郎廟三潭印月四眼井五云山六和塔七星缸八卦田九里松十里瑯珰”。七星缸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古時杭城都是木質結構的房屋,一旦稍有一個不小心,灑了火星子,整個杭州城都要遭殃。公元941年7月,杭城大火,燒到吳越王錢元瓘家里,54歲的他驚嚇過度而得病,8月就去世了。
清雍正年間,一位術士在觀察了整個杭州城的八卦走向后建議,玉皇山紫來洞位于整個杭城八卦中的離位,而離位屬“火”,玉皇山的整個山勢又像一條龍,火龍竄動才惹得整個杭州城深陷火災的陰影之中。
為此,時任浙江巡撫的李衛決定鑄七口缸放在玉皇山紫來洞東北角,用來鎮住“離龍”。今天在玉皇山紫來洞的附近,游人可以看到這七口鐵鑄的直筒式水缸,按北斗七星圖的方位排列,缸內儲滿了清水。
當時,對蓄水人員還有要求,一定要是道觀里的小道士。按照規定,缸內的水一般不得低于九分,而若缸內蓄水少于七分,算是重大錯誤,挑水的小道士就要受到嚴懲。
邵群說:“不是在道觀里接受責罰,而是小道士要被拖到官府里挨板子。”這個清朝官方“119”,管理還真有點嚴格的。
當然,除了“七星缸”,清朝的“119”還有很多內容。比如老杭州人都知道的 “城隍山上看火燒”,它是指站在吳山山頂的小亭子里,居高臨下,觀望杭城何處起火,以便及時準確地指揮撲救。
鳳凰山尋得的低調石刻
是吳越王做的皇帝夢
在展廳最南面的正中央有一副看似斜著的摩崖拓本,是不是印壞了?其實不是哦,所有的拓本是按原樣拓印的,看似的傾斜,正是文物的真相。
拓本上面的字依稀可辨,全文為“梁龍德元年歲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帥吳越國王鏐建置”。這是吳越王錢鏐為建郊壇而鐫刻的摩崖題記。原摩崖石刻就在吳越郊壇一層平臺的西側,玉皇山原天真寺靈化洞附近的巖壁上,體量并不大,看起來很低調。
此前,《淳佑臨安志》、《西湖游覽志》、《方輿勝覽》等文獻中,有關于該題記的記載,但幾乎都寫著“湮沒不存”。
邵群當年曾按照這些文獻中記載的地理位置,總是在那一塊地方有意尋找。1995年,終于被她和同事找到。
許力說,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圖書館翻到一本文獻,記載了日本學者在光緒年間就有了這個摩崖的拓本。
關于這篇錢镠“武肅王郊壇題記”,國際漢學界一度認為其拓本已在清代晚期遺失,但隨著題記的重新發現,錢镠手跡得以再次為世人所知。
各種好玩石刻
窺見古人的浪漫生活
觀賞摩崖石刻,不妨帶一絲浪漫的懷古悠思,和古人來一場隔著時空的對話。
“子中子固溫伯”,這六個字,乍一看不過是古人到此一游的石刻。
這塊石碑就在南宋皇城后花園鳳凰山的排衙石上。許力考證,“子中”是北宋名家曾鞏;“子固”是曾鞏好友、北宋進士林希;“溫伯”是北宋大臣、王安石的同窗鄧潤甫。為什么在此刻上三人的名字呢?
許力給錢報記者描述了這么一幅場景:某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三個好友相約帶上酒菜,到鳳凰山登高閑游。童子在一旁溫酒,三個好友則吟詩作對,好不愜意。興致高昂,子中便在排衙石留下了屬于三人的印記。古人的慢生活好不浪漫啊。
還有一副“幔石”的摩崖拓本。
古人為什么會用“幔”來描述石頭呢?“幔”意為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絲絨等。在這里,由三面高聳的石崖和一處不寬的入口圍成一個半圍合的狀態,就像一個舞臺。置身其中,流水沿崖壁沖刷而過。多么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摩崖石刻。
其實從質樸的巖畫到有文字以后的摩崖石刻,古人把思想、情感記錄在巖石上的方式由來已久。摩崖石刻盛行于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它既是先人與自然互動的一種藝術創作,更是寄托精神信仰的一個重要載體。
本報記者 朱衛國 攝
原標題:
紫來洞發現的鋪地石,告訴你清朝火警原來是這樣的
鳳凰山尋得的低調石刻,原來是吳越王做的皇帝夢
33處摩崖石刻,刻著多少西湖往事
杭州鳳凰山摩崖展今起在胡雪巖故居展出,不妨帶一絲浪漫的懷古悠思去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