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有趣、激情飛揚是沈老師上課的兩大特色。
愛國老師姓沈,全名就叫沈愛國,現在是浙大新聞系的副主任,教書教了28年,被師生都昵稱一聲“愛國老師”。
除了教書,他在新聞界也非常有名氣,曾在《浙江青年報》當過三年副總編,在義烏《小商品世界報》當過一年副總編,在華數資訊頻道當過兩年多主持人。另外,這幾年每年浙江省新聞記者從業資格培訓,也請愛國老師給新記者們講課。因此,絕大多數浙江記者,都是知道愛國老師的。
昨天,愛國老師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人生第一次坐領獎席。”短時間內收獲了266個贊和149條評論。他得獎了,得的是浙大“三育人”標兵獎。這個獎項是浙大為了獎勵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關愛學生,成績突出的老師而設的。昨晚是頒獎晚會,一共15人獲獎,其中10人是教師,5人是管理或后勤服務崗位。這些人都是由浙大師生在內網上一票票選出來的。每位老師都非常優秀。
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是個小學院,人不多,得獎不容易,愛國老師是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首個評上“三育人”標兵的老師。昨天,沈愛國老師在他辦公室,接受快報記者采訪,講述了他的故事。
“每天12點起床”
沈老師與新聞界聯系很密切:除了在兩家報紙當過副總編,他在浙大新聞系教書多年,杭州很多記者都是沈老師的學生。另外,愛國老師還是一個“觸網”積極分子。
前幾年,他玩的是微博,就叫“每天12點起床”,簡介是“浙大教書匠”。每天12點起床,是他在報社擔任副總編時上晚班養成的習慣,這習慣改不過來,所以教務老師把他的課都安排在了下午。“每天12點起床”成了他的微博名字。
這兩年,沈老師玩得更多的是微信。沈老師辦公桌上放著兩個蘋果手機,一個用來打電話,一個老款的,專門用來發微信。
昨天采訪時,他正忙著在微信上回復學生的提問。在他的微信賬號上,有1700多個微信的聯系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學生。從2013級到2012級到2003級,每個微信號上都整整齊齊地標注了年級、專業和姓名。
沈老師的微信朋友圈,很多文章都和他的工作有關,有轉發的媒體招聘信息,也有對一些新聞熱點事件的分析。
沈老師說,“到一個新的班級上課前,我會在黑板上寫好自己的微信號,然后請同學們加上。我回家時再一一修改備注。所有的學生全部備注好,往往要一兩個小時。不過基礎工作做得好,以后聯系學生就很方便了。學生通常稱呼我為愛國老師,有學習上的問題或者找實習的問題,常常通過微信來找我,我再一一回復,非常方便……”
同學們都說沈老師非常給力
浙大新聞系的學生,絕大部分都聽過沈老師的講課,他們對沈老師的評價,是“非常給力”。
現在已經畢業、目前在某省級電視臺工作的浙大畢業生小暉說,新聞采訪與寫作課,只講理論聽起來有點枯燥,因為沈老師在新聞業內從事過多年的采編工作,他的新聞課,有很多的案例,有的講的就是昨天晚上發生的鮮活新聞事件,聽起來非常生動,同學們聽完課常常自發鼓掌。另外,每年,沈老師都會熱心幫同學們尋找實習和工作單位。
小暉同學說:“去年5月,沈老師在北京安貞醫院動了一個心臟大手術——心臟主動脈瓣置換術。胸腔打開,體外循環,心臟停跳2小時……5月30日出院返杭時,只能慢慢走,沒力氣說出完整的話。但聽說還有我們十多位同學畢業實習沒有著落時,沈老師通過微信和短信,聯系杭州各媒體,很快落實了媒體實習單位。此時,離他那次生死一線的大手術,才20天時間。大家都很感動。”
評價自己是三面人生
雖然當了28年新聞系的老師,沈老師說,當年其實非常想當記者,在剛開始教書的時候,彷徨過四五年時間。“1991年,當我把自己帶的第一屆學生送上社會后,我想通了,從學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從此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上。”
沈老師說,現在自己是“三面人生”。一面是教書匠,一面是媒體觀察者,一面是社會活動參與者,三面人生,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我主要教的是新聞采訪寫作課,觀察參與媒體的活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讓我能了解新信息,掌握最新的案例,給學生上課,更加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