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第四代守燈人葉靜虎(左)和兒子葉超群在花鳥燈塔前合影留念
這是一個家族五代人的守燈故事,從1883年白節山燈塔建成至今已過百歲。
葉氏五代人,在嵊泗這座中國東邊的小島上演繹了屬于他們的“百年孤獨”。百年間,他們耐住寂寞,承受思家之苦,面對失親之痛,卻依舊世代固守,與大海和星星為伴,只為燈塔這顆“大海的眼睛”能永葆明亮。
2013年4月,26歲的葉超群登上寧波鎮海七里嶼燈塔,預示了葉氏家族世代守燈的故事仍將延續。
有一個家族,他們在東海的一個小島上演繹了屬于他們的“百年孤獨”
群像
1883年白節山燈塔建成,幾十年后,一個叫葉來榮的男人帶著一家老小來到島上,成為一名燈塔工。
他不會料到,自己這一守便是一輩子;他也不會料到自己這一守竟開啟了一家五代人的命運,他的子子孫孫都將跟他一樣守護燈塔;他更不會想到,一家五代人的守燈故事會成為一段佳話,東海上的一張閃亮名片,照耀世世代代的守燈人。
第三代守燈人葉中央:7歲登塔,20歲守燈
葉中央清晰地記得,自己五歲那年的一個晚上,刮著臺風,海上的風浪很大。一艘補給船要進港避雨,船老大一個人有點吃力,父親葉阿岳去幫忙,再沒回來。
兩年后,爺爺把他帶上自己駐守的燈塔養育,他和燈塔的故事從此開啟,20歲那年,他成了一名新中國的守燈人。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守塔工作繁瑣而單調:塔身要定期打漆,機器定期保養、維修,每個小時就要給機器上一次弦。只有這樣,燈塔才能發光。
葉中央一年只能休息20天,補給船一個月來一次,收音機是唯一的娛樂設施。遇到緊急情況,需要與外界聯系只能靠點煙,“最怕生病,很嚴重的時候,只能靠放火求救。”
1971年春節前夕,剛被調到三星燈塔的葉中央捎信給妻子帶著兩個女兒來島上過節,可是等來的卻是噩耗:小船在途中被風浪掀翻,唯一活下來的7歲女兒因為溺水,影響了智力。
年邁的母親再也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擊,希望他下島。而在家和燈塔間,他最后還是選擇了后者,換了個離家近一點的燈塔。
呆在塔上的時間長了,葉中央得了腰痛病。這是一種“海島病”,犯病時酸酸的像醋漬生杏水泡過一樣。可是,他哪怕請假回家,都會倚著病床寫一套燈塔設備維護保養計劃寄到白節。
60歲,葉中央退休了,守塔四十年間,他輾轉過的燈塔多達七個,占了嵊泗全部12座燈塔的一半還多。
今年74歲的他在岱山縣的家里養老,但心還留在燈塔上,時不時地會去曾經工作過的燈塔看看、摸摸。
來花鳥燈塔參觀的旅客都會去燈塔后面的博物館看看,門口一尊老人的雕像和他的傳奇故事讓人動容,這個老人就是葉中央,全國最佳燈塔工、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
第四代守燈人葉靜虎:扔下拖拉機,接棒父親
葉靜虎是葉中央唯一的兒子。他本可以當一個合格稱職的拖拉車司機,在那個年代,當拖拉車司機可威風體面了。但當父親提出要帶他上白節山島一起守護燈塔時,他欣然答應了。
1982年,葉靜虎接了父親的班,成了白節山燈塔的一名燈塔工。上了塔后,他才體味到其中的不易和艱辛。
遇到臺風,補給船過不來就得挨餓,困難的時候只能喝醬油湯。因為沒有冰箱,上島的肉都是腌過的。為了吃到新鮮的食物,葉靜虎跟其他三個年輕人自力更生在島上種起了菜。
飲用水只能靠雨水,匯聚在儲蓄井里,因為條件受限,無法過濾,這在當時的葉靜虎看來根本沒法想象。
好在那個年代,對講機已經誕生,跟家人通話已非難事。但通話再長也會結束,為了打發時間,幾個年輕人養了一條狗。
今年53歲的葉靜虎已是嵊泗航標站的支部書記,負責嵊泗轄區內七十多個航標,其中包括燈塔、燈浮、燈樁等的日常監管和巡查。
為了更好地服務燈塔,幾年前,葉靜虎學會了用電腦,航標管理系統里的圈圈點點和三角形對如今的他而言已不再是天書,發郵件、寫報告、聊QQ也不再是難事。憑借多年的一線守燈經驗,管理游刃有余。
“好好工作、敬職敬業”是父親對祖輩傳承下來的燈塔事業的踐行和樹立的榜樣,他沒讓父親失望。
第五代守燈人葉超群:多學點本事未來還會上燈塔
第一次看到花鳥燈塔的那一刻,葉超群被眼前這個龐大而又漂亮的歐式燈塔驚呆了,也被島上醉人安逸的風景深深吸引,久久不肯離去。
葉超群是葉靜虎唯一的孩子。2013年4月,大專畢業的他在爺爺和父親的支持下登上了位于寧波鎮海口的七里嶼燈塔,也成了一名燈塔工。
記憶中,守燈是艱辛的,但隨著時代進步,這一切也在改變:
給發電機上發條早已被充電電瓶取代,電話和手機可以隨時跟家里聯系,電腦可以用來上網、上QQ、微博,有了冰箱,一個星期的儲備食物也不會壞掉,工作主要是日常清理和維護。
如今的燈塔工在他看來倒是有點清閑,“唉,五分鐘就能繞島一圈了。”
今年8月,葉超群離開燈塔進入鎮海航標處的養護中心,成了一名航標員。雖然工作壓力有增無減,維修燈浮也要經常出海,遇上突發也要立即執行,只是技術性更強了,能學到的技能也更多了。
26歲的葉超群覺得,他與父親和爺爺手把手守護燈塔不同,如今的燈塔都由遙感和電腦監控,燈塔工不僅要會操作和維護這些先進的科學設備,還要看得懂電子監控圖。
“多學點知識和技能,未來還會上燈塔,那個時候的我會更強大”。
對話
今日早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守燈塔那么辛苦,怎么會讓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去從事這份工作?
葉中央:燈塔是“大海的眼睛”,只有一直亮著,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才會安全。你不去的話其他人也要去的,我們家的人對燈塔都很熟悉了,讓他們去守再合適不過了。人要有事業心,我希望他們能把我的事業傳承下去,我還希望可以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記:守塔那么多年,有沒有什么遺憾?
葉中央:很多,主要是對家人關心太少。特別是我的前妻和當時才五歲的女兒,太意外,也太遺憾,欠她們太多。這件事永遠都抹不去了。平時在家里一般不提起來,兒子到現在都還有心結,會埋怨我。
記:守塔的經歷給你帶來的收獲是什么?
葉靜虎:能吃苦了。從燈塔下來后,干什么都不怕苦了,也不怕累了。另外,掌握了獨立生活的技能,守塔的時候一切都要靠自己,包括燒菜,剛開始什么都不會,如今即使燒一桌菜很快,半個小時就可以搞定了。
記:如果兒子的后代還是男孩,是否還希望他去守燈塔?
葉靜虎:有這樣的打算,希望家族的守塔事業能有人傳承。
記:在80后們紛紛跑向大城市的時候,你選擇去島上守燈塔,身邊的人都支持嗎?
葉超群:支持,特別是爺爺。爺爺在家里威望很高,我和爸爸都聽他的。他還希望我能好好工作,作為一個海島人,我也很喜歡燈塔。
觀察
9月25日晚上5點半,正是嵊泗當地居民吃完晚飯出門散步的時間。在高場灣嵊泗航標站大門口,我見到了剛從花鳥燈塔巡查回來的葉靜虎。
“十一快到了,管得勤點,安全。”他身形微胖,53歲的他白發有點明顯了,被海風吹得有點凌亂。
從花鳥燈塔退下來后,他一直在航標站辦公,因為要24小時值班,甚至一直住在單位里。
航標站的夜是寂寞的,加上葉靜虎、站長和一名值班人員只有三個人。在他看來,航標站其實就是一個放大版的燈塔,守塔時的一些生活習慣也留存至今。
嵊泗海區目前共12座燈塔,11座已過百歲,多成了文物。為了保護文物,像白節山燈塔這樣的老燈塔已不再照明,而是在邊上另造一座小型燈塔代替。
隨著科技發展,燈塔工數量也逐年減少,除7座仍有燈塔工守護外其他均由遙感監控,1996年開始就不再對外招聘新人。
同時,燈塔工的門檻也高了,要會電腦操作,會維護先進設備,可事實是燈塔工多是五六十歲的老人,“跟不上啊。”葉靜虎坦言,“大學生怎么愿意來一個小島上守燈塔呢?”
跟當年的父親一樣,葉靜虎把26歲的兒子送上了燈塔。
航標站的年輕人也很少,他告訴我,李站長前陣子想招一個能寫寫的人,但到現在都沒招到。
葉靜虎還有一個遺憾,因為工作原因,他和兒子分居兩地,他在嵊泗,兒子在鎮海,聚在一起不容易,連張合照都沒有。
但這個遺憾在今年國慶節補上了,10月2日,他帶著兒子重返花鳥燈塔,在這座曾留下他們記憶的燈塔前拍下一張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