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剛開始做心理輔導的時候,一個學期下來,前來咨詢的孩子不超過10個。而現在,來找他做心理咨詢的孩子,除了本校的學生,還有很多其他中小學的學生。他每個月的預約表不到三天就排滿了。10年時間里,他輔導了近3000例個案。
2014年,一個六年級女生在QQ上聯系周佶,這個大家眼中的優等生表達了強烈的自殺意愿,還寫了一封“遺書”。
她說自己已經換了3個男朋友,目前正在和第4個男生交往,但同時與前面3個男生依然保持著“關系”。她覺得,人生沒有什么意義,沒有什么值得留戀。她吃不下,睡不著,內心沖突劇烈,但在老師同學面前卻依然保持陽光、開朗、活潑的表象。
周佶發現她情緒激動,自我評價過低。
第一次見面,周佶和女生面對面談話交流。原來女孩從小父母離異,她曾目睹父母打架。父母離異后,她隨祖父祖母生活,平時也沒有什么朋友,而最近,爺爺的身體很差。
第二次見面,周佶問:最希望和男生做什么?
她的回答很簡單:“陪我聊天。”但她和這些男生的聊天,“沒有我想要的味道”,所以她不停地換男友。
再問:如果可以選擇,你最希望誰陪你聊天?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爸爸。”
原來,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女孩終于明白,自己的“戀愛”其實是對父愛的補償。
第三次,周佶用沙盤游戲的方式,將她內心的潛意識表達出來,讓她意識到:她一直以來扮演著開朗的形象,但內心存在著痛苦,對于大人帶來的創傷,清晰明確地埋藏在心里。
這樣的咨詢持續了大概三年,女孩慢慢解決了自己內心的痛苦感、自罪感,同時開始直面與男生的正常交往。后來,不僅考上了不錯的高中,而且再也沒有和周佶聯系過。
對周佶來說,這種“不再聯系”意味著一個信號:他們從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這也是對他工作的最大褒獎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