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論文抄襲,想必廣大網友都會想起昔日的“打工皇帝”唐駿,因方舟子爆料其博士學歷造假而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關注,隨之在學術界產生了對學術造假的討伐。近日,網上又有帖子曝光,中石油三名高管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抄襲率超過70%。如此嚴重的抄襲,真不知道是如何通過答辯的。
事實上,近年來,學術腐敗對于公眾來說并不陌生。不僅中國學術界有,世界學術界也有此現象。許多著名的學者、專家都曾深陷過“造假門”,論文恰恰是“重災區”。如今國內關于學術打假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在高校,對于論文類的把關較之以往更加嚴格,這一點想必眾多高校學子深有感觸。教育部早在2013年就出臺了首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部門規章《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但是學術造假不僅沒有消失殆盡,反而甚囂塵上,連國企高官都卷入其中,為何?答案很簡單,自然是利益驅動。
像文中提到的3位高官都能做到嚴重抄襲論文卻還能順利通過答辯,無疑是有人在為其“開綠燈”。眾所周知,一篇論文的撰寫,從最初的選題、構思、起草、到撰寫、修改再到最終的完成,都需要導師的把關。而這三位高管的論文從撰寫到答辯,都離不開指導教師的“指導”。否則如此夸張的整章整節的抄襲,怎會逃得過老師的“法眼”?如此裝聾作啞,恐怕是得了“好處”吧?
論文的價值,不僅是檢驗學生的在校成果,其質量的高低對所研究的領域更具有相應的推動作用。但是如今,本該具有更高學術價值,并對所研究學科具有推動發展作用的博士論文,居然如此兒戲,實在讓人心寒。學術的研究是純粹的,相關部門是時候著手調查一下了,看看還有誰為其抄襲開了綠燈,教育的“圣土”豈容個別人德行有虧而被“污染”?另外,高管們在學習上尚且存在如此不誠信的行為,那么在工作中就能避免嗎?公眾需要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