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27日),作家張賢亮因病去世,享年78歲。上世紀80年代他寫了《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盡管他自己并不認同“傷痕文學”這個標簽。但這些作品仍被認為是80年代“傷痕文學”的代表。
張賢亮是作家,但并不止是作家。他的一生頗有些傳奇色彩。張賢亮祖籍江蘇,家事不錯,但在19歲時被打成右派,開始了在寧夏農場22年的勞改。
張賢亮曾任寧夏文聯主席,但之后卻“下海”經商,創辦了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棧》等電影電視作品,都曾在這里取景拍攝。一處荒野里的“破爛古堡”在張賢亮手中,成了5A級景區。一個江蘇人成了寧夏的文化名片。
昨晚,張賢亮去世的消息一出,不少文化名人、讀者、網友都發文紀念、懷念。不論您是否曾經跟著張賢亮筆下的許靈均到過敕勒川,或者是否知道那處“影城古堡”,都讓我們再花點時間,聽聽這位作家、“堡主”的故事。
《牧馬人》:沒想到我這半輩子卻和你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在這里二十年了。歲月。生活。
電影《牧馬人》改變自張賢亮的作品《靈與肉》。主人公許靈均是個“老右”,在牧場勞動二十年……這些書中、電影中的情節和張賢亮19歲到43歲的經歷,交織著。
上世紀80年代,張賢亮似乎總有寫不完的小說。廉軍和張賢亮算是忘年交,但當初,他也是個徹夜通讀張賢亮小說的少年:
廉軍:從《牧馬人》到《綠化樹》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這里邊都有他勞改生活的印記。還有他初戀,男女戀愛,都有他自己生活中體驗。他大量發表作品的時候,正好是我上大學的時候,同學有時候是通宵拿著他的小說在讀。有的女同學第二天都說讀的整夜流淚。這是來源于那個時代,和他一些強烈的情愫。
在張賢亮的作品里能找到不少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和主人公都經歷過強烈的饑餓。他曾說,有一陣他的確膀大腰圓,因為什么都吃,人在特別饑餓時,吸收營養的能力特別強,吃草都能胖起來。
這樣“觸底反彈”的饑餓描寫,讓編劇史航印象深刻:
史航:《綠化樹》寫饑餓,我們說汪曾祺可能寫美食令人垂涎,但是張賢亮寫的不是美食,而是饑餓讓一切可能的食物成為美食,當然我們不能說張賢亮整體作品超越了他的時代,超越了他的生平,他還是在自己原有的生活中間再一點點努力的思索和創作的。
對很多人來說,80年代是熱血沸騰的。張賢亮曾說:“我是中國第一個寫性的,第一個寫饑餓的,第一個寫城市改革的,第一個寫中學生早戀的……”
有人評價,張賢亮是80年代的文學拓荒者。
而不久后,張賢亮真的看上了一塊荒地??寧夏鎮北堡。
他生前接受采訪時曾回憶,還沒建影城,《紅高粱》等片子就到這來拍攝了:
(生前采訪資料)張賢亮:張軍釗帶著大隊人馬,從陜北那邊過來,來找一個這樣破爛的古堡,具有北方色彩的。拍郭小川的《一個和八個》,找到寧夏。寧夏文聯的人問我有沒有,我說有,鎮北堡啊。這部電影奠定了它作為西部影城的開篇。張藝謀一看看上這了,把自己親自導演的《紅高粱》也放這來拍。
鄧小平南巡講話,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看上了荒地的張賢亮說,“文化是第二生產力”。
(生前采訪資料)張賢亮:那時候大辦第三產業成了熱潮。有句話叫十億人民九億商,那時我是寧夏文聯主席,那么寧夏文聯主席也跟著風辦個第三產業。
張賢亮的第三產業是“出售荒涼”,把在寧夏銀川西北郊荒野的鎮北堡打造成了西部影城。他曾被問到,那時能有什么事業比文學更高級?張賢亮答,商業。
他是第一個到北大MBA班上講課的作家,主題是“西部企業管理秘籍”。
廉軍回憶說,他感覺張賢亮把這些當做文化在做:
廉軍:他曾經和我說過,我在作家圈子里是最有錢的,在有錢人圈子里是最有文化的。兩頭都是之最。就是景區廁所名字怎么起都包含著他的心血。他給廁所寫了四個字叫輕松一刻,把廁所都設計得很有文化水準。
張賢亮自己把鎮北堡西部影城、老銀川一條街,這些叫做他的“立體文學作品”。影城上下稱張賢亮“主席”。他的助理說,“叫主席,是指以前的文聯主席,還有文人的身份,他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