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像畫室:
天安門城樓后身8米高的鐵棚子
深夜,兩輛重型吊車從天安門城樓的中間門洞中緩緩駛出,新繪制的毛主席像在一輛小貨車上靜靜等待。頭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員先緩緩下到城樓畫像的后方,用繩子做好固定,吊車穩穩地將懸掛了一年的毛主席舊畫像吊起,緩緩落地。
緊接著,吊車的掛鉤會被固定在新畫像頂端,新畫像隨即開始起吊,經過天安門城樓門洞上方懸掛在城樓的正中。整個更換過程一般不會超過40分鐘。
這樣的儀式每年一次,已經持續了48年。在1966年8月以前,每逢重大節假日,天安門城樓上才懸掛毛澤東畫像,平時在城樓上是沒有的。1966年8月以后,經中央決定,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天天懸掛,每年國慶節前要更換一幅新的。
和繪制其他位置的領袖肖像畫不同,繪制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設有專門的畫室。為了便于繪制完成后的畫像運輸、懸掛,它就設在天安門城樓后邊院內。很長一段時間,這是一座90多平米,8米多高相當于三層樓高的鐵棚子,用鐵皮搭畫室主要為了防火。
據領袖肖像組邢秋成回憶,師傅王國棟和師兄葛小光使用的這個畫室,頂部都是由半透明的玻璃搭成的。“這叫天光,畫油畫自然光非常重要,而且太陽光還不能直接照射在畫板上,光線一定要柔和。”如今,鐵棚畫室已經升級改造,添加了空調和很多設施,更新了畫像的吊裝設備。
1978年8月,邢秋成承擔了天安門廣場歷史博物館正中毛澤東畫像的繪制工作。在繪制的間隙,他也會來到師傅王國棟繪制主席像的畫室。走進畫室,巨幅的毛主席像就在眼前,其他地方還擺放著正在繪制的孫中山、列寧、斯大林等領袖的畫像。
師傅站在6米,兩層樓多高的木制梯子上,聚精會神地畫著主席像。“這時,我往往會一言不發,就站在師傅身后,認真體會師傅在畫像時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仔細地看著、學著。”如今,畫室的條件改變了很多,可以推動的木梯早已經變成了省力的液壓電動升降梯,給繪制者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主席的眼神:
從哪個地方看都在注視著你
很多人認為,毛澤東畫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被第一次懸掛的。其實不然,天安門上第一次懸掛毛澤東畫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上。那天,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時懸掛的畫像還有朱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一次懸掛這么多的人物畫像,這在天安門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
從1949年到現在的65年里,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經歷過“8次更迭”。
現在這幅畫像依據的是毛澤東第四張標準像。當時正值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有革命群眾提出此前懸掛的毛主席的側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顯得毛澤東“偏聽偏信”,于是要制作一張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標準像。
重新繪畫主席像的任務落在了畫家王國棟的身上,他在繪制毛主席像時,注重了眼神的表現,在慈祥和善的同時還表現出主席性格中敏銳、機智和洞察一切的層面,他還通過中西結合的方法,使毛主席像愈益顯示出領袖的風度和神采。
很多人都說,不管你站在畫像前方的哪個位置,感覺主席的目光都會注視著你。邢秋成說其實這并不神秘。毛主席畫像是一張平面像,眼神平視前方,如果繪畫者的基本功到位,準確表達人物的神態,畫出的畫像就會呈現上面所說的效果。
邢秋成說,多年來,對畫毛主席像的思考和創作大家一直都沒有停過,師傅所傳授的畫法一直熟記于心。畫好毛主席像一定要做好創作前的準備工作。毛主席標準像的時代背景、精神狀態、照片角度、年齡、膚色、皮膚特點、頭發的黑白程度、服裝顏色都要進行考證;更要在創作上表達準確,參考毛主席在各個歷史階段,各個場面的表情特點照片,典型動作,要畫出人民領袖的親切感又不失形象的準確性,還要在材料技術上把握,顏色要保證質量,繪畫時不要太復雜,不要有明顯的筆觸,顏色既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