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意思是針對標準音。
如果以普通話的標準來定義口音,中國歷史上直到今天為止,沒有一位能夠流暢通順的說普通話。都是帶口音的。
如果按當朝官話做標準音來定義,那么:
1、以某類語言為官方語言的中國歷朝歷代,對標準音的統一其實并不是開國時就確定的。
例如順治的漢話和嘉慶的北京官話是不同的,因為清代的“官話”普及比較晚,雍正時期才設立“正音書院”,在全國推行北京官話。直到 1903 年清政府才在《學堂章程》中明文規定:“各國語言,全國皆歸一致。茲以官音(即北京官話)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
在清代官話設立前,我們不能說康熙順治的話叫“有口音”。
2、即便有統一的標準音標準(隋文帝命陸法言編著《切韻》,音系為參考洛陽話和建康話。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哦,李淵肯定是不遵從這個的),皇帝往往都是特殊的那個。
唐代皇帝因為說長安方言而被諫臣指為不標準。
3、有的標準音是隨時改變的,但祖宗之制不改,皇帝口音改變,就造成了官話典籍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典型例子就是明朝,定都南京之后,南京話作為官話僅僅有生命力不到 50 年,朱棣遷都之后原本的大都話迅速侵占了官話的地位。到了明末,皇帝會說南京話的已經不多了。
而且統一成同一意義上的標準語言發音,其實還是比較困難的,畢竟中國古代的發音練習方式是字切,而不是有錄音錄像普及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