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與 B 是同班同學。
A 是一個:聰明,勇敢,挑剔,沖動,固執,刻薄的人
而B 則是一個:刻薄,固執,沖動,挑剔,勇敢,聰明的人。
你看了上面的描述,是否對 A 的印象更好?
其實上述對 A 和 B 的評價是一樣的,只不過把形容詞顛倒了順序。
這就是第一印象(即首因效應)產生的重要作用。
前面的答案中,@劉念的例子舉得很好,可是沒有給解釋,@李一的解釋說出了一部分原因,但我認為不是主要的。詳細解釋一下:
Allen 是一個聰明,勤奮,沖動,愛挑剔,固執,嫉妒心強的人;
Ben 是一個忌妒心強,固執,愛挑剔,沖動,勤奮,聰明的人;
我們站在上帝視角,認為這兩人應該得到相同的評價,因為他們的特質是相同的,只是描述過程中的順序不同。但參與實驗的大部分人都會更喜歡 Allen,給予其更好的評價。這是心理學家 Asch 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遺憾的是,我們不是上帝,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對方所有的特質,而是要靠對方一點點展露或是我們自己一點點的去挖掘,換而言之,我們都會受到第一印象的操縱。如果現實的信息呈現方式就是如此,我們也會更喜歡 Allen。
此效應的解釋與人的信息加工方式有關。個體在知覺他人時,會把他人的動作,言語,表情燈外在的信息加工成好壞,強弱,活躍等特質,我們追求的不是信息的完備,而是對信息的解釋要連續一致。一個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在學漢語時會用英文的思維來理解漢語,反過來,母語是漢語的人在學英語時也會不自覺地用漢語的思維。我們總是在舊信息的基礎上去解釋新信息,格式塔心理學家更是認為,那些舊的信息提供給了我們框架,新信息所構成的印象要整合到這個框架之中。
如果某人是奸詐的,那么他的聰明就會充滿消極意義;如果某人是正直的,那么他的聰明就會有積極意義。Allen 的聰明信息在前,他的固執就會像喬布斯一樣可愛,Ben 的聰明信息在后,他的嫉妒心就會把聰明變成一把傷人的匕首。同樣的特質因為在第一印象所構成的語境中而具有了不同的含義,所以我認為舊信息對新信息所產生的一個“解釋作用”是這個效應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