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真難為這些孩子了。一些孩子還沒等實驗員走開,就已經把棉花糖塞嘴里了。另一些孩子稍好一些。最初他們告訴自己,我不吃,我只是舔舔。慢慢地,舔舔變成了咬一小口,咬一小口又變成了咬半邊,最后,既然半邊都沒了,再留半邊有什么意義呢?于是棉花糖也下肚了。
真正有抱負的,是那些苦苦掙扎的孩子。有些孩子蒙上了自己的眼睛,眼不見為凈。有些孩子開始踢桌子來轉移注意。另一些孩子甚至揪起了自己的小辮,通過疼痛來轉移誘惑,頗有頭懸梁錐刺股的風范。最后,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抵御住了棉花糖的誘惑,獲得了額外的一顆棉花糖。
一顆棉花糖,多大點事,擱現在的家長非得說,咱不吃別人的糖果,要多少,媽給你買去。本來教授的實驗也就發現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普遍意志力薄弱,順便發現了其中幾個很有成為吃貨的潛力。實驗到此為止了。
但當教授女兒上高中時,偶爾說起高中同學的學習和生活時,教授忽然如被電光照過一般,頓悟了棉花糖實驗和他們現在的學習生活的聯系。于是實驗重新開始。教授調查了這批人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表現,從高中一直到步入中年。
規律讓人震驚的。研究發現,當初這些幼兒園小朋友面對棉花糖時候的表現,居然能夠預測他們的學業成績、工作業績、情緒狀況、人際關系,甚至能夠預測他們生活是否幸福。
Why?為什么小小的棉花糖實驗會有這么大的預測力?這是因為棉花糖實驗制造了一種典型的誘惑。它所測得的延遲滿足能力,即我們為未來更大的利益抵御當前較小的誘惑的能力,是意志力的本質,也是幸福的基石。
如果那些成年后不幸福的人,說盡管放一堆棉花糖在老子面前老子眨下眼睛就不算好漢請上帝賜予我幸福,還來得及嗎?
怕是來不及了。成年后我們所面對的誘惑,遠非棉花糖可比。也因為如此,意志力缺乏對我們生活的危害,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