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體育成了中國經濟的寵兒,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無論是和體育有關還是無關的人們,好像都一下明白了“體育產業”這回事,自信或者虛榮的談起了職業化這回事,仿佛之前從專業走向職業的經驗和教訓,都變成了那個實施改變世界偉大想法的孤單程序員。可是,如果沒有之前十年李娜、姚明、劉翔做出的嘗試,人們對于職業化的理解和實踐還處于更加大眾的層面。
三位中國體育巨人的成功,在于他們找到一種可以復制的,將職業體育和舉國體制對接的方式,這種方式被證明(至少是暫時證明)是有利于各方的平衡點。在他們之后,古老的官僚機構可以更加寬容的對待孫楊,鄒市明這樣的運動員——我想,這應該是比那些得分、成績、冠軍、榮耀更應該被銘記的東西。
李娜被各種奇怪的輿論包裹著推向前臺,被賦予各種本不應屬于自己的形象。作為一個職業球員,他自負盈虧,獨自承擔成功的榮耀和沉沒的風險,他被激勵著變得剛硬和強大。在強大的正手擊球和底線對轟之外,我們看到的是李娜:一個向觀眾喊閉嘴的李娜,一個向丈夫姜山發泄怒火的李娜,一個敢于喊出“我為自己打球”的李娜,一個似乎已經將個性標榜為符號的李娜。
我們都以為他天生叛逆,以為他活的夠自我,但我們也許不曾想到,他所面對的風景讓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做一個強者。我們看到的李娜,是作為職業球員的李娜。可我們也許都選擇性的忘記了,她也是一個女人。
姚明投身體育事業,劉翔和另一半領了結婚證,他們都在運動之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江湖也不再有娜姐,但李娜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