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慈溪附海鎮東海村,有一條鄉村小路,路不寬,也就一米左右,卻是村民回家的必經之路。近四年來,為了這條路,村民們甚至都感到心力交瘁了。為啥?
原來,在馬路的某一段,有一個坑。村民今天把它填上,第二天準會被人挖開。填了挖,挖了填,四年時間,這樣的戲碼反復上演。村干部也去管過,但弄到最后,也是束手無策。期間,甚至還發生了打架的事。
昨天,多位村民找到本報記者,希望能幫忙解決這一個問題。畢竟,回家的路上有個坑,實在太不方便了。
房子地勢太低被水淹
造新房時,她家抬高了地基
馬路上的坑,就位于村民王女士家門前。這位王女士,也是最早聯系錢江晚報記者的村民。
東海村,顧名思義,所處位置離海不遠,因此地勢低。幾年前發大水,淹到了大腿處,想想都后怕。2010年,王女士家造新房,她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把房子的地基整體抬高了。
本來呢,這是一件好事,并不影響別人。可她家房子就位于進村的鄉村公路邊上,地基升高了,與路面就形成了一個落差。為了走路方面,王女士就運了一些沙子,把這個落差填平了。
可哪知道,第二天起來,門口填好的路,被人挖開了一個坑。
難道有人惡作劇?王女士只好把沙子又往回填,可很快,又被挖掉了。而挖路的人,就是她的鄰居。“她把自家門前的路填平了,形成的坡度,恰好就在鄰居家門口,人家肯定不樂意了。”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說起來,這不過是一件小事,都是鄰居,協商一下就解決了。可是,兩家人都挺執著,一家填坑,一家挖坑。一來二去十幾回,坑也越挖越深。
記者實驗:只需三臉盆水
坑里就能積成水洼
在這件事情上,最不樂意的,當然是其他村民,每天回家都要打這兒經過,路上平白多出一個坑,怎么走?
聽說來了記者采訪,許多村民都圍了上來。
張先生做海產生意,正好騎了一輛三輪車,晃晃悠悠地經過這處坑。實在蹬不上來,他只好下車,用了吃奶的勁,才把裝了一車貨物的車推上了坡。
“有這個坑在,不要說小汽車,以后怕是連三輪車都不能過了。”老張抹了把汗,氣乎乎地沖記者說。
這時候,記者注意到,幾個工人正在路上運石子,走到坡前,工人都放慢了腳步,下意識地加了把力,車子才費勁地拱上了坡,但還是發出了“砰”地響聲,顯得很吃力。
“除了上坡不方便,一下雨,我們就出不去了,不要說大雨了,毛毛雨一下,我們上班都要卷著褲腿,蹚水過去。”村民說。
記者現場做了一個實驗:只澆了三臉盆的水,結果坡下面立馬積了一個大水洼,兩個小時過去,水一點也沒見少。
本來是一件小事
鄰里之間何苦鬧得兵戎相見
就在記者做實驗的時候,王女士隔壁忽然沖出來一對老夫婦,“你們在做什么?”見記者只是潑了點水,他們又掉頭回去了。
究竟有什么矛盾,四年多不讓鄰居填路?記者嘗試著進了這對夫婦的家,了解情況。
果然,和村民所說的那樣,兩位老人不滿的地方,就是王女士填路形成的坡度,就位于自家門口。
“他們的地方怎么填都行,不要在我們的地方(填)。”老太太憤怒地說,“我們不同意,他們填了,我就要挖。”
對于兩家人的矛盾,村里有沒有進行過調解呢?
東海村村委一位姓柴的村干部,負責此事。他告訴記者,這件事已經拖了四年,還沒有解決,就是因為兩家人的矛盾,越鬧越深了。
“村民的房子,原先地勢都是一般高的,王女士抬高了地勢,本來就有矛盾了,后來為了路,還打過架,就成了死結,怎么也解不開。”這位柴姓村干部說,路是大家的,挖路的行為肯定不對,“我們會盡量做好工作。”
昨天下午4點半,記者接到王女士的電話,路再次填平了。村里也給了承諾,會進行監督,“如果再挖路,村里會制止的。”
在這里,記者忍不住想多兩句嘴。都說遠親不如近鄰,有什么事情好商量,大家多溝通。你們這么鬧,考慮過路的感受嗎?給村民造成的不方便,又該由誰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