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綠發臭的魚塘水,味道很難聞。
發臭的冰魚飼料。
黑魚二吃,是不少吃貨的“饕餮食譜”上必點的硬菜。但當你在餐桌上大快朵頤時,也許你還不曾知道,這些肉質鮮美的黑魚養成,正在付出怎樣的環境代價——
緊鄰杭州臨平的余杭運河街道,是遠近聞名的黑魚之鄉,沿河兩岸就近引水的黑魚養殖塘,像小學生用的田字格一眼望不到邊。杭州市場上的近半黑魚都來自此地。
黑魚養殖,帶旺了村子,也讓當地的生態環境背上了債——因為黑魚學名烏鱧,是食肉魚類,江浙一帶養殖的本地種黑魚,主食是冰鮮小魚。一到夏日,養殖基地附近蚊蠅飛舞,魚塘的水質三五天就發臭發綠,污染嚴重。
有多嚴重?一個數據:今年余杭黑魚養殖向運河、上塘河流域排放的污水量,相當于四個西湖。
最近,錢江晚報記者走進了這臭氣熏天的黑魚村,見證了污水的排出,也目睹了這條生態鏈上的瓶頸與尷尬。
一進黑魚村
刺鼻腐臭讓人不敢呼吸
其實只要你一靠近余杭運河街道,就能感覺到那股濃濃的“黑魚風”——京杭大運河、上塘河從這里穿流而過。一眼望不到邊的魚塘,集鎮上隨處可聞的魚販叫賣黑魚聲,路邊飯館的特色菜也是本地黑魚。
黑魚是余杭區水產養殖的重點品種,運河街道的黑魚養殖,自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全鎮黑魚養殖面積現在有4000多畝,每年有數百萬條黑魚銷往各地,杭州人餐桌上的黑魚,大多產自這里。
可和小鎮上魚米之鄉的風光不同,一進村錢報記者就連著打了幾個噴嚏,因為一股刺鼻的腐臭味撲面而來,讓人捂著鼻子都不敢大口呼吸。村道兩邊的溝渠里隨處是發綠的臭水在流淌,尋著水流的方向走去,運河北南的村莊里,是連片用鐵皮板圍護的魚塘。
記者到達村里時,正是傍晚的喂食時間。村里的養殖戶陳大伯正從自家塘邊小冷庫里搬出麻袋裝的冰鮮小魚,直接扔進魚塘。小魚在水里融化,血水泛起,散發著濃濃的魚腥味。冷庫邊還有臺絞肉機,兩個工人把解凍的小魚絞成魚泥,準備去喂黑魚苗,絞好的魚泥散發出濃烈的腐臭味,聞之反胃。
旁邊李師傅的塘10多天沒換水了,水里已經浮起一層油綠的污染物。池邊耷拉著一根水管,要換水時,李師傅就把管子扔進魚塘,電泵一打往溝渠里排水,污水流到村北頭的兩個污水處理池。
夏天魚塘換水頻繁,其實,兩個處理池根本來不及應付那么多污水。
“養黑魚很費水,魚塘引的是大運河、上塘河水,夏天高溫,3-5天就要換水;天涼了,10多天換一次水。”陳大伯的養殖場有50多畝,算大的,村里80%以上都是幾畝塘的散戶。他告訴記者,以前,黑魚村的養殖廢水是直排外河的,這兩年,街道在村里建了污水處理池,像他這樣的養殖戶已納入污水管網。
但像陳大伯這樣的養殖戶畢竟只是少數,全村只有20多個規模稍大的養殖場往污水處理池排水,其他養殖戶家的污水都是這樣直排入運河、上塘河的。
養黑魚這么臭,難道村民們不擔心污染嗎?
“環境好自然大家都愿意的,前兩年也有不少人轉去養雜交鱧(國家認定的新品種,養殖方法相對環保),可成本有點高啊。你看,一般冰魚都是從山東采購的,而今年小魚價格特別便宜,只有1元多/斤。這養殖成本低了這么多,不少養殖戶就又轉回傳統的冰魚喂食了。”
陳大伯給記者算的賬本也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的黑魚賣12.5元/斤,去年夏天價格最低的時候才賣7元/斤,今年養本地黑魚的都賺錢了。”陳大伯說,自己技術好,養黑魚多的一年賺20多萬,少的一年也能賺1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