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來衛生室看病麻煩,自從跟劉醫生簽約后,早上給她打了個電話說明情況,現在一過來就能處理傷口了。”韋獻芳是廣西鹿寨縣思賢村村民,幾天前不慎摔傷了臉部和眼睛。記者在村衛生室看到她時,她的簽約醫生劉陳香剛給她完成消炎、消腫處理。
韋獻芳所說的“簽約”是鹿寨縣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鄉村醫生簽約服務。
與歐美等國以提供上門個個性化服務為主的“私人醫生”不同,中國的家庭醫生一般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或鄉村醫生擔任。醫生和居民簽約,形成“一對一”的定向服務關系,為簽約對象提供個性化的保健、健康教育和指導等。
在簽約后的一次健康體檢中,韋獻芳被查出患上了高血壓。“劉醫生不但會提醒我每月去鄉里衛生院領高血壓的藥,還會定期上門給我量血壓,平時哪里不舒服我還能打電話向劉醫生咨詢。”
像劉陳香一樣,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開始投身于“家庭醫生”的隊伍中,為身邊的居民提供及時、貼心的健康服務。
“春節期間,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解答居民健康方面的咨詢問題,遇到突發狀況及時指導。”朱蘭說。
朱蘭醫生現正就職于上海市徐匯區斜士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上海最早的一批“家庭醫生”之一,她已經與斜士街道1060戶家庭結成了簽約關系,為他們提供健康保障服務。
作為中國率先開展家庭醫生改革的試點地區之一,上海日前出臺文件表示將進一步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構建有序診療,簽約對象預約優先就診,逐步引導居民優先利用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等。
在北京,“家庭醫生”更是趕起了時髦。由阿里健康推出的“家庭醫生”服務,借助互聯網整合北京市現有的社區醫院醫療資源,將社區醫生與社區里的居民連接起來,實現了“互聯網+醫療”的有益實踐。居民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要拿起手機,就可以實現與醫生的實時互動。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衛生部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傅鴻鵬指出,中國醫療改革的總體設計是要形成適應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是完成這一目標的重要基礎性環節。
分級診療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
目前“家庭醫生”正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各大城市和地區涌現。除北京、上海、廣西外,在陜西西安有超過250萬人簽約“家庭醫生”,而在遼寧超半數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自開展“家庭醫生”基層簽約服務以來,在遼寧全省城市范圍內,有1043個全科醫生團隊,簽約居民戶693.9萬,簽約140萬余人;在全省農村,有8054名鄉村醫生與1350多萬名農村人口簽約。
遼寧省衛計委基層衛生處處長董方介紹,目前簽約服務主要體現在基層首診,患者因疑難雜癥經大醫院治療病情穩定后,術后康復、復健可轉回基層,由家庭醫生負責幫助康復。
“這既有利于合理利用醫療資源,也有利于讓群眾感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傅鴻鵬說。
沈陽市衛計委基層衛生處社區工作負責人劉芳表示,在社區基層,醫療不僅僅是看病,更多的是防治一體,不僅提供基本醫療,還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同時,還可以有效推進防疫、保健等知識的普及,有助于居民健康意識的提高。
目前,由于大醫院有限的醫療資源無法滿足大批的就醫需求,同時患者對于就醫渠道的不熟悉及就醫掛號種類的不清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看病難”的困境。而在傅鴻鵬看來,這恰恰是“家庭醫生”的優勢所在。
“‘家庭醫生’可以實現對患者的初步診療,小病當場治療,大病或是疑難雜癥及時上轉。”傅鴻鵬說,“‘家庭醫生’最終的理想模式是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如今,朱蘭曾經幫助過的患者中有不少都和她成了朋友,許多居民搬遷至其他地方后,還特意轉幾輛公交來她這就診。“有了信任,醫患關系就好處理了,未來‘家庭醫生’的發展會更好”。
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聯說:“中國開展分級診療等系列改革方向正確且明確,當前重要的是在政策調整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家庭醫生’的服務和技術水平,真正使資源‘放得下、接得住’,老百姓主動簽約,合理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