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印發《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工作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現對有關要點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國民健康與營養狀況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衛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先后開展過4次國家營養狀況調查,并于2010-2012年開展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為不同歷史時期的營養改善政策提供重要依據。針對慢性病,還先后于2004、2007、2010和2013年開展了4次全國成人慢性病及行為危險因素監測,基本掌握了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等情況。
然而,隨著這些監測工作范圍不斷擴大,指標不斷擴展,實施單位也在增加,逐漸出現了不同機構對相同的指標進行監測,由于監測方法不統一等原因,造成監測結果的不一致,給行政部門決策帶來了困難,重復采樣和數據收集等也給基層實施單位造成了很大的工作負擔。為整合多方資源和力量,形成統一、規范的監測信息工作機制,切實減輕基層工作負擔,自2003年9月起,國家衛生計生委專門成立工作組,先后赴10余個省份開展調研,了解基層需求和工作狀況,召開國家層面專家研討會和論證會20余次,經過與相關機構反復協商,在監測目標、范圍、周期、內容與方法、抽樣代表性等關鍵問題上逐步達成共識,最終形成《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將為完善我國慢性病與營養監測體系,建立慢性病與營養相關數據共享平臺與機制,實現數據深入分析與綜合利用,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為政府制訂和調整慢性病防控、營養改善及相關政策,評價防控工作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二、主要內容
《工作方案》全文共七部分,包括目標、監測范圍及頻率、抽樣方法、監測內容與方法、職責與分工、數據管理、和監督與質量控制。現對《工作方案》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詳細解讀。
(一)監測范圍與頻率的確定。
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以具有國家和省級代表性、覆蓋605個縣(區)的國家死因監測點為基礎,綜合考慮《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的目標要求、主要監測指標的數據更新頻率要求、監測結果對政策制訂與調整的指導作用、基層工作負荷等各種因素,確定以3年為一個監測周期,分年度開展成人慢性病與營養、兒童與乳母營養與健康狀況、慢性阻塞性肺病監測和心腦血管事件報告以及食物成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工作。
(二)抽樣方法與監測點的確定。
為了使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結果能夠反映不同人口特征、社會經濟、地理分布等特點狀況,本次監測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抽取302 個點開展中國成人慢性病與營養監測,抽取150個點開展中國兒童與乳母營養健康監測,分別抽取125個和100個點開展中國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病監測和心腦血管事件報告試點工作。所有監測結果均具有國家代表性。其中,中國成人慢性病與營養監測具有省級代表性。此外,還在全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抽取50個點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依托我國20個省(市)級實驗室開展中國食物成分監測。
(三)監測內容和指標的確定。
根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和《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要求,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非傳染疾病預防和控制綜合監測框架》中25項指標要求,考慮相關監測指標的歷史可比性,對國家重點防控工作效果評價等因素,確定監測的內容、指標和方法。監測結果將反映: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及不同性別居民主要食物和營養素攝入量、膳食結構現況及變化趨勢;居民身高、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生長發育及健康指標現況和變化趨勢;居民煙草使用、飲酒、身體活動不足等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流行現況和變化趨勢;居民營養不良、營養素缺乏、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急性心梗等慢性病的患病或發病狀況;居民高血壓、糖尿病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及變化趨勢等內容。
(四)數據管理要求。
為充分利用監測結果,發揮監測數據對確定防控重點、評估防控效果、調整和改進防控政策的指導作用,《工作方案》主要從數據收集與錄入、數據安全管理、數據共享與發布三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并逐步建立慢性病與營養監測信息管理制度。《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數據管理辦法(試行)》將另行下發。
相關鏈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工作方案(試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