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浪潮。在醫療領域,這支強大的生力軍也逐漸嶄露頭角,成為臨床醫生的“得力助手”。
11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舉辦沃森智能腫瘤會診中心揭牌儀式,并成立全國首個沃森教學示范中心。
沃森智能腫瘤會診中心的成立,意味著邵逸夫醫院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從研究正式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十幾秒開處方
這位“醫生”的大腦里裝著全球腫瘤大數據
在沃森腫瘤解決方案系統中輸入腫瘤患者的關鍵指標,只需十幾秒,一張詳細的治療方案分析單就清晰地呈現在屏幕上,包括推薦方案、考慮方案和不推薦方案。
而且,沃森腫瘤解決方案系統還會在提出的每一種建議后面注明出處和依據,并按照可信度的大小順序排列,供醫生參考;當醫生選定了某一種治療方案之后,它還會給出采用此方案的生存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相關信息,幫助醫生總體評估該方案的療效與風險。
為病人開處方,醫生靠的是自己多年臨床診斷的經驗,而沃森依據的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對相關病例的大數據分析。據悉,在沃森腫瘤解決方案系統涵蓋了250本腫瘤專著、300種醫學專業期刊和1500萬頁的論文,什么病人該用什么樣的方案,全部裝在它的系統里。
自2011年開始,它就接受全球頂級癌癥治療中心MSKCC訓練,目前,“沃森”給出的方案和MSKCC專家的方案有90%以上的符合度。
在沃森腫瘤解決方案系統的幫助下,醫生可以在癌癥的各個階段找到最為合適的治療方案,大大提升患者的平均五年生存率;另一方面,準確的方案可以大幅度節省時間成本,緩解患者的看病壓力。同時,能讓患者真正參與到治療方案的溝通、制定中,這無疑是人工智能真真切切為老百姓帶來的好處。
據了解,截至目前,沃森智能腫瘤會診中心已陸續在我國9省24市的34家三甲醫院落地,為已經診斷明確的近千名腫瘤患者快速制定了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定制化治療方案,覆蓋了乳腺癌、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預計2017年底會擴展到10-12個癌種。
人工智能無法取代醫生
“人機合作”為腫瘤患者制定更優的治療方案
人工智能興起后,關于它能否代替醫生的爭議從未停歇。既然“沃森”出的診療方案媲美專業醫生,是否意味著它可以取代醫生替病人看病?答案是否定的。
每位患者由于存在個體差異,文化差異、家庭差異、情緒差異等原因,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現實中醫生在臨床和患者的溝通交流,它所扮演的角色只是醫生的“助手”,為醫生提供參考,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制定出規范、高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感受到人性化的關懷,從而對腫瘤的治療更加有信心。
成立全國首個沃森教學示范中心
促進腫瘤規范化、同質化治療
如何讓人工智能深入醫療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典型經驗,為患者帶來新生,是“人工智能+醫療”背景下最值得探討的問題之一。
邵逸夫醫院成立沃森智能腫瘤會診中心,希望通過在醫學領域人工智能的運用,幫助臨床醫生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讓患者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同時,沃森教學示范中心的成立,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普及提供了規范化、專業化教學示范模版,教學基地能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人工智能走進醫院、走進科室,加快促進腫瘤規范化、同質化治療。
對于醫院而言,沃森教學示范中心是開放式對話平臺,通過輻射和窗口作用,使教學一體化,短時間內提高年輕醫生醫療水平;通過派遣講師到其他醫院,促進醫院交流合作;顯著提高醫院MDT水平,由院內合作延伸至跨院合作,開拓醫生視野,整合多學科醫療資源。同時,有利于醫院提高綜合醫療水平,與國家一流腫瘤機構接軌。
而對于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而言,沃森教學示范基地的出現代表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更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更優質的醫療資源,可以獲得與世界頂級腫瘤專家直接學習和互動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