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語遺失方面,澳大利亞是全球最為嚴重的國家。在澳大利亞人的語言遺產中,有95%已消失殆盡。由于受殖民運動的影響,土著語大幅度減少,現在普及下來的是白人殖民者留下的澳大利亞土著口音英語。在白人到來之前,澳大利亞大概有250種語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種,如今卻只剩下不到50種。那些經過年深日久累積下來的民族文化載體——故事、傳說、歌謠、詩歌、謎語等,因語言消失而受嚴重摧毀。
澳大利亞土著語嚴重遺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這個國家早期的殖民政策造成的,但也有由于現代經濟生活使不少土著語失去用武之地所致。不過,澳大利亞政府上個世紀70年代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采取一些措施來搶救和保護當地土著語。一些民間基金會也對土著語的保護工作給以資助。例如,今年69歲的查爾里•孟克達是目前唯一會說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土語——阿莫瑞達格語的人,他是從已經去世的父親那里學會這種語言的。為了保護阿莫瑞達格語,在一家基金會的資助下,孟克達好不容易才招到兩名學徒;但其中一人覺得這種沒有文字形式的語言很難學,不到一個月就退學了;看來這一土著語的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美國建國以來,已有150多種印第安人的土著語不復存在。目前尤奇語這一土著語的使用者只有5個人,且年齡全都在75歲以上,他們生活在俄克拉荷馬州。這是一種與世隔絕的語言,也就是說,它同地球上其他任何語言沒有聯系。美國政府現正在采取積極措施,以錄音和錄像的方式將尤奇語保存起來,同時在兒童中間進行普及,期待這種語言走向復興。
目前,一些國家在保護少數民族語言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威爾士語、加泰羅尼亞語和加拿大的印第安語得到較好保護。有關專家認為,人類對母語的保護仍需加大力度,確立官方語言、編撰字典、編寫多語教材、完善語言存檔和傳播制度等都是保護母語的有效途徑。
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至少也有數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
據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孫宏開教授介紹,有幾種少數民族語言已經處于完全失去交際功能的狀態,如滿語、畬語、赫哲語、塔塔爾語等;有20%的語言已經瀕危,如怒語、仡佬語、普米語、基諾語等;40%的語言已經顯露瀕危跡象或正在走向瀕危。
最新調查顯示:中國正在使用的120余種少數民族語言,使用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語言約占語言總數的一半;在1000人以下的有20余種,它們基本上處于瀕臨消亡的邊緣。
前年臺灣最后一個會說巴則海語的人97歲的原住民潘金玉去世,這一語言隨之消亡。貴州的木佬語目前僅有一個90多歲的老人會說,已是名副其實的垂危語言。
即使使用人口超過1000人的語言,也并不說明它們有較強的生命力。例如,滿族雖然有1100多萬人口,但會說自己母語——滿語的人卻已經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滿文的不到10人,他們都是年過八旬的老人;這些老人辭世之時,也將是滿語退出歷史舞臺之日。有關人士擔憂:如果滿語消失,很多清代史實再也沒有解密的機會了。中國對滿語的保護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但還存在著一些瓶頸問題,如教學經費的投入、專業人員的培養、語言資料的保存等;因此保護滿語,仍需加倍努力。
對此,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當今處于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正處于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母語,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近年來,中國在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使用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開設各學科專業、開通少數民族語言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等,通過保護少數民族語言使其所承載的文化得到尊重并得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