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經過4個月的清理、加固、拼接、補配等步驟,化石已初步完成修復。化石由140多塊骨骼組成,完整率約70%,長約13米、高約5米,推斷為早侏羅世晚期植食性蜥腳類恐龍,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種屬為“何氏通安龍”。目前,會理還有近20處恐龍化石埋藏點待發掘。對會理恐龍的研究,或將填補云南祿豐與四川自貢恐龍之間的歷史斷代空白,對研究恐龍發展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一具有故事的恐龍化石。”會理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翔介紹道,這具恐龍化石,早在1998年就已被發現。1998年,唐翔時任文管所支部書記。一天,南閣鄉的一名村民向文管所反映:在山上發現了一些像是化石的骨頭。接到這條線索后,會理縣前文化局副局長肖桑、唐翔,以及文管所的幾名工作人員一起,去村民所說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經研究基本可以確定,這是一具恐龍化石,且保存比較完整。唐翔說,會理縣的恐龍化石很多。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南閣鄉另外一座山上,也曾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下雨沖刷后就裸露了出來。當時正逢收藏熱,不少市民聞訊,成群結隊爬山去撿化石,小的、零碎的不要,只選大的、完整的。
文管所新發現的這具恐龍化石,也有部分裸露在外,如果不加以保護,被人知曉后相信很快也會被盜挖,怎么辦?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整體發掘,但當時文管所經費很有限,也缺乏專業人員,并不具備發掘條件,這一辦法無法實施。好在當時知曉這一埋藏點的外人基本沒有,文管所遂決定,將此埋藏點的位置,作為“頭號機密”隱藏起來,禁止任何人向外界透露。
幸運的是,雖然化石被風化損壞,但大部分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唐翔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今年5月,文管所與云南祿豐恐龍化石專業修復人員,達成了修復協議。經過4個多月的拆包剔除土石雜物、清理、粘結加固、拼接補配、修復,以及記錄、編號、入庫等步驟,現已基本完成修復。在文管所幾張長桌拼接出的展臺上,這具恐龍化石按照身體結構擺放整齊,其龐大的身形令觀者嘖嘖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