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今天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就這樣如約而至。
驚蟄,古時亦稱“啟哲”。氣溫忽高忽低,是驚蟄期間的天氣特點,極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因此,驚蟄節氣,預防疾病和養生需并重。
防病:心腦血管疾病易高發,老人要格外當心
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心腦血管疾病、流感、結膜炎、蕁麻疹等驚蟄前后居民最易得、也最需要防治的流行性疾病。心腦血管病人為例,今年2月份就高達7212人,平均每天有300名心腦病人。3月3日,單日心腦血管疾病門診更是高達383例。
“早春時節冷暖變化無常,晝夜溫差大,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該院心內科專家吳瑰麗說,春季氣溫不穩定,氣壓變化大,氣候也比較干燥,體內的血液粘稠度就會增高,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加上血管收縮時間相對延長,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因為血管硬化,難以適應環境溫度變化,容易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的,甚到還會誘發腦溢血、中風、心梗等。因此,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的病人尤其需要注意。
驚蟄節氣前后,冷暖空氣交替開始頻繁。此時,“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幫助抵御漸退的寒氣,有助于氣血流通,順應陽氣的升發。驚蟄以后,氣候仍然干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養生:健脾、養胃、護肝
“驚蟄時節的飲食調養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中醫專家騰勁松說,春季飲食調養要注意投臟腑所好。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薺菜、花生、蝦仁等。但此時正值仲春,肝氣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紅棗粥、山藥粥、芝麻粥等。
此時養生,護肝顯得尤其重要,要防止“肝火上升”。 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利水祛濕、健脾補益作用的湯水或食療粥來增強體質。
中醫有“肝主目”之說,即肝臟和眼睛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當人過于勞累或者心情抑郁時,都會傷及肝臟。而肝一旦被傷,就會讓眼睛覺得干澀、困乏等,所以有的人工作勞累時還會出現眼睛酸脹等。所以,正確地曬太陽,可以幫助我們補充身體的陽氣。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眼睛被陽光灼傷,時間最好選擇陽光柔和的早晨和傍晚,時間長度一般以15分鐘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