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紅肉?何為白肉?如何區別?
根據肉類食物在煮熟后的顏色來分。煮熟后是紅色的肉類就屬于紅肉,包括豬、牛、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而煮熟后是淺顏色的肉類就屬于白肉,包括雞、鴨、鵝、魚、蝦、蟹、牡蠣、蛤蜊等非哺乳動物的肉。
為什么吃白肉更健康?
首先是紅肉脂肪含量高,尤其是豬肉,每100克豬肉中脂肪含量高達30.3克,而每100克雞肉中脂肪的含量僅10克左右。其次是紅肉的脂肪中多為飽和脂肪,而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的含量卻比較低,如牛肉中的不飽和脂肪僅占脂肪總量的6.5%,而雞肉的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高達24.7%,高于牛肉近4倍之多。
相關的科學研究證明,提高雞肉在肉類消費中的比例可有效降低肥胖的發生。從營養學的角度看,同豬肉和牛羊肉相比,雞肉具有“一高三低”的營養優勢,即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熱能低、膽固醇低。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22個國家的調查表明,凡是脂肪攝入量高的地區,居民的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的報告建議,飲食中紅肉所提供的熱量應少于每日攝入總熱量的10%,即每日攝入的紅肉量限制在80克以下。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白肉(雞肉、魚肉、鴨肉)代替紅肉。
“激素雞”是怎么回事?
“肉雞長得快,全靠激素催”,是國內部分媒體和消費者由于對白羽肉雞缺乏科學認識,主管臆斷所做出的誤導性渲染,嚴重挫傷了國民對雞肉消費的信心,損害了行業的形象和利益。肉雞生長快是遺傳育種、飼料營養、科學飼養和疫病防控的結果,與激素無關。在全球發生了瘋牛病、二惡英、瘦肉精、蘇丹紅等一系列嚴重威脅到人類健康與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唯獨肉雞產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食品安全記錄。
俗話說:“四條腿不如兩條腿,兩條腿不如沒有腿”,這種說法是符合現代營養新觀念的。曾經“無肉不餐、無肉不歡”的一代人應該調整自己的“肉食結構”了,在食物多樣化和膳食營養均衡的基礎上,提倡多吃白肉、少吃紅肉。因為,美國的科學研究表明,所有人類膳食要素中,減量攝入第一位的就是動物脂肪,因其與癌癥關系最為緊密,特別是乳腺癌、大腸癌等,而最近《英國醫學雜志(BMJ)中文版》發表的“飲食與腫瘤的預防”一文中也指出:少吃紅肉多吃白肉及蔬菜、水果可大大降低患癌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