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ān Dòu
別名豍豆(《四民月令》),寒豆(《品匯精要》),畢豆(《唐史》),雪豆(《廣州植物志》)。
出處《紹興校定證類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豌豆的種子。
原形態一年生攀援草本,禿凈而有粉霜,高1~2米。羽狀復葉,互生,葉軸末端有羽狀分枝的卷須;托葉卵形,葉狀,常大于小葉,基部耳狀,包圍葉柄或莖,邊緣下部有細牙齒;小葉2~6枚,闊橢圓形或矩形,長25~50毫米,全緣。花柄自葉腋抽出,較葉柄為短:花1~3朵,白色或紫色;萼鐘形,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蝶形,旗瓣圓形,翼瓣與龍骨瓣貼生;雄蕊10,成9與1兩束;花柱扁平,頂端擴大,內側具髯毛。莢果長橢圓形,長5~10厘米。種子2~10粒,球形。花期4~5月。
生境分部全國各地有栽培。
化學成分種子含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霉素A20。未成熟種子含4-氯吲哚基-3-乙酰-L-天門冬氨酸甲酯。豆莢含赤霉素A20。
性味甘,平。
①《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咸,寒,滑。"
歸經《本草經疏》:"入睥、胃。"
功能主治和中下氣,利小便,解瘡毒。治霍亂轉筋,腳氣,癰腫。
①《紹興校定證類本草》:"主調顆營衛,益中平氣。"
②《日用本草》:"煮食下乳汁。"
③《綱目》:"研末涂癰腫、痘瘡。"
④《本草從新》:"理脾胃。"
⑤《醫林纂要》:"利小便。"
⑥《隨息居飲食譜》:"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氣,通乳消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復方①治霍亂,吐利轉筋,心膈煩悶:豌豆三合,香葇三兩。上藥,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之,如人行五里再服。(《圣惠方》)
②治腳氣擅肩喘:豌豆二升,用水五斗,蔥白十莖,擗碎,椒三分,煮取湯二斗,傾入兩瓷甕,以腳各安在一甕中浸,遣人從膝上淋洗百遍。(《圣濟總錄》豌豆湯淋渫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