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黔桂醉魂藤拼音Qin Gu Zu Hn Tnɡ別名野豇豆、老鴉花(《貴州民間藥物》)。出處《廣西植物名錄》來源為蘿藦科植物黔桂醉魂藤的根或全草。秋季采收。原形態黔桂醉魂藤,又名:貴州醉魂藤。纏繞狀亞灌木。莖細長。葉對生,長卵形,長4.5~9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柄長1.5~2厘米;上部葉漸狹小。花序腋生。果細瘦,長10~13厘米,稍扁,向內彎。種子褐色,頂冠以白色長柔毛。生境分部生于山野。分布貴州、廣西、云南等地。性味辛,平。功能主治除濕,解毒。復方①治風濕腳氣:野豇
藥材名稱黔羊蹄甲拼音Qin Ynɡ T Jiǎ別名馬蹄葉來源豆科黔羊蹄甲Bauhinia lecomtei Gagnep.,以葉、根入藥。生境分部貴州。性味甘、微苦,溫。功能主治理氣止痛,利尿化瘀。主治小便不利,勞傷腰痛,胞衣不下,跌打損傷。用法用量2~3錢,外用適量。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黔羊蹄甲藥材名稱黔羊蹄甲拼音Qin Ynɡ T Jiǎ別名馬蹄葉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種植物黔羊蹄甲的葉、根。全年可采。原形態灌木。單葉互生,革質,有柄;葉片卵圓形,長5~9厘米,寬3~6.5厘米,先
本品入本草始見于《綱目》。李時珍引《西陽雜俎》,曰: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木犀欖的果肉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lea europaea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熟時采收,榨油,供食用或藥用。原形態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灰色。小枝具棱角,密被銀灰色鱗片,節處稍壓扁。單葉,對生;葉柄長2-5mm,密被銀灰色鱗片,兩側下延于莖上成狹棱;葉片革質,披針形,有時為長圓狀橢圓形或卵形,長1.5-6cm,寬0.5-1.5cm,先端銳尖至漸尖,具小凸尖,基部漸窄或楔形,全緣,葉緣反卷,上面深綠色,稍被銀灰
《中華本草》:南牡蒿 【藥材名稱】南牡蒿 【拼音】Nn Mǔ Hāo 【英文名】Woolystalk Wormwood 【出處】始載于《中藥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南牡蒿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采收和儲藏:夏季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秋季挖根,洗凈,曬干。 【原形態】南牡蒿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主根明顯,粗短,有側根;根狀莖稍粗短,肥厚。莖直立,單生或數個叢生,近無毛,
【藥材名稱】南枳椇 【別名】枳椇子 【來源】鼠李科南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以種子入藥。 【生境分部】浙江。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止渴除煩,解酒毒,利二便。主治醉酒,煩熱,口渴,嘔吐,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1.5~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藥材名稱】南方紅豆杉 【拼音】Nn Fānɡ Hnɡ Du Shān 【別名】海羅杉、美麗紅豆杉 【來源】紅豆杉科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Rehd. var. mairei (Lemee et Levl.)Cheng et L. K. Fu(T. speciosa Florin),以種子入藥。 【生境分部】陜西、臺灣、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功能主治】驅蟲。主治食積,蛔蟲病。 【用法用量
【藥材名稱】南方六道木 【拼音】Nn Fānɡ Li Do M 【來源】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南方六道木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elia dielsii (Graebn.) Rehd.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南方六道木 薄葉灌木,高3m。當年小枝紅褐色,老枝灰白色。葉對生;葉柄長4-7mm,基部膨大,散生硬毛;葉厚紙質,葉片長卵形長圓形、倒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變化幅度很大,長3-8cm,寬0.5-3cm,先端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全緣或有
【藥材名稱】南川升麻 【拼音】Nn Chuān Shēnɡ M 【別名】小升麻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南川升麻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micifuga nanchuanensis Hsiao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原形態】南川升麻,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圓柱形,無毛。葉為一至三回三出復葉;葉柄長達22cm,近無毛;頂生小葉具長柄,卵形,長9-15cm,寬5.5-14.5cm,先端漸尖或急湖,基部心形或近圓形,側生小葉比頂生小葉波長
【藥材名稱】南嶺黃檀 【拼音】Nn Lǐnɡ Hunɡ Tn 【英文名】Balansa Rosewood 【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南嶺黃檀的木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lbergia balansae Prai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將木材砍碎,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南嶺黃檀 喬木,高3-15m。樹皮棕黑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0-15cm,葉軸及葉柄均有疏毛;托葉披針形;小葉13-15,長圓形,長1
《中藥大辭典》:南天竹根 【藥材名稱】南天竹根 【拼音】Nn Tiān Zh Gēn 【別名】土黃連(《廣西中藥志》),鉆石黃、山黃連(《重慶草藥》),雞爪黃連、山黃芩(《湖南藥物志》)。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根,9~10月采收。 【化學成分】含生物堿,主為南天竹堿和南天竹堿甲醚,尚含南天青堿、小檗堿、藥根堿,未發現有南丁寧堿。 【藥理作用】南天竹堿見南天竹子條。 【性味】苦,寒。 ①《重慶草藥》:味苦,性寒,無毒
《中藥大辭典》:南天竹葉【藥材名稱】南天竹葉【拼音】Nn Tiān Zh Y【別名】南竹葉(《百草鏡》),天竹葉(《上海常用中草藥》)。【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葉片。【化學成分】含微量木蘭花堿,嫩葉含抗壞血酸((10毫克%)。【性味】《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功能主治】治感冒,百日咳,目赤腫痛,瘰疬,血尿,小兒疳疾。①《廣西中藥志》:治目赤腫痛,瘧疾,跌打。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止咳。治血尿,百日咳。【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復方】①治
《全國中草藥匯編》:南天仙子 【藥材名稱】南天仙子 【來源】爵床科水蓑衣屬植物巖水蓑衣Hygrophila saxatilis Ridl.的種子。 【功能主治】鎮痙止痛。用于癲狂,抽搐,哮喘,胃痛。外用治癰腫,惡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南天仙子 【藥材名稱】南天仙子 【拼音】Nn Tiān Xiān Zǐ 【來源】藥材基源: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grophila salicifolia (Vahl
【藥材名稱】南亞新木姜 【拼音】Nn Y Xīn M Jiānɡ 【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南亞新木姜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litsea zeylanica(Nees)Merr.[Litsea zeylanica Nees]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刮去粗皮,洗凈泥土,切段,曬干。 【原形態】南亞新木姜子喬木,高達20m。幼枝綠色,被黃色微柔毛,老枝深褐色,無毛。葉互生或聚生于枝端;葉柄細長,長1-1.5cm,幼時有黃色短柔毛;葉片卵狀長圓形,長7-11c
《中國藥典》:南五味子 【藥材名稱】南五味子 【拼音】Nn Wǔ Wi Zǐ 【英文名】FRUCTUS SCHISANDRAE SPHENANTHERAE 【來源】本品為木蘭科植物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除去果梗及雜質。 【性狀】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干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
《中藥大辭典》:南丹參 【藥材名稱】南丹參 【拼音】Nn Dān Shēn 【英文名】Bowley Sage Root 【別名】赤參、紅根、奔馬草、七里麻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的根。 【原形態】與丹參相似,區別在于根較小,外皮灰紅色。小葉5~7(9)枚,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兩面除脈上被疏柔毛外,均無毛。花萼筒狀或近筒狀;花冠簡短,藍紫色,內藏或微伸出花萼,上唇長約1.2cm。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