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覺著心里沒那么亂了,很少有別人要害我的念頭;一起參加康復的幾個病友也相處的不錯,但是到晚上就不行,特別想兒子,覺著夜特別長……”來浙江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復診的胡女士今年44歲,患精神分裂癥10余年。經過治療,現在狀態(tài)改善很多,但看著還是比同齡人蒼老。
胡女士口中的兒子今年讀高二,每次提到兒子她都感到傷感、愧疚,為了讓兒子能在正常環(huán)境下成長,胡女士讓兒子和自己父母一起生活。“我和兒子幾乎沒多少來往,我現在康復的動力,就是希望再聽孩子喊我一聲‘媽媽’!”胡女士在精神衛(wèi)生科組織的康復活動中,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共享健康資源,共建和諧家庭”。浙江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王志軒醫(yī)師介紹,近年來,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和胡女士有相似經歷的患者,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精神疾病需要社會的共同關注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會對患者、家屬的身體和精神等方面進行多重摧殘,他們自身承受著極大的痛苦;多數患者對患病具有羞恥感,這會延緩病情的穩(wěn)定和治療,使其較難繼續(xù)正常工作。同時,由于當前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及接受程度有限,患病也給整個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往往會導致患者的疾病進一步加重,甚至是家庭的破裂。
王志軒強調,對于精神疾病患者來說,便捷的醫(yī)療資源和社會的共同關注是幫助他們實現康復的有效手段,對疾病的科學認識和家庭的理解支持是實現康復的有利保障。
從患者自身來說,了解疾病知識,改變對疾病的片面認識,消除患病恥感,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一步。患者應該主動尋求專業(yè)機構的幫助,積極了解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防延誤病情。通過系統(tǒng)的治療,患者應該學會自立、接納、勇敢!
從家庭角度來講,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于精神疾病患者恢復心理健康尤為重要。作為家人,去了解、去認識,可能是學會關愛他們的第一步。家庭成員和患者一起客觀的認識疾病,給予理解和支持,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同時,長期的照料壓力下,家人也應該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家庭的穩(wěn)定和諧!
從社會角度來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歧視,讓更多人關注心理問題、關注精神疾病患者,讓更多人得到及時的治療,幫助精神疾病患者實現健康。伸手、駐足,保持尊重,哪怕是盡量掩飾我們眼中的異樣,也許就是對患者和其家人的支持,也許就是對構建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的助力。
警惕5種反常,及時去看心理醫(yī)生
1.性格大變
許多精神疾病患者家屬對患者的描述都會提到“突然間像變了個人”這樣的標簽。王志軒提醒,如果一個人在某段時間性情大變、疑心重重、胡亂推理和判斷,認為身邊人都跟自己過不去,走在路上覺得被跟蹤,認為別人講話是在議論自己;或自作多情,認為不相干的異性喜歡自己等,要高度懷疑是否有被害妄想等思維障礙。
2.情緒異常
情緒異常是非常普遍的精神心理癥狀。有的人表現為成天悶悶不樂,不愛搭理人,對原來喜歡的事提不起興趣,覺得活著沒意思等;還有人情緒高漲,自我感覺特別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部分患者還可能無故發(fā)笑,但表情淡漠,或無緣無故緊張、害怕等。
3.意志減退
受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問題困擾時,人的“生活熱情”可能被突然打斷。原來積極熱情的人,可能變得工作馬虎、消極怠工、遲到早退;原來好學上進的孩子可能成績一落千丈、上課走神、作業(yè)一塌糊涂,甚至懶散,成天躺在床上不想動。
4.神經衰弱或軀體異常
有的心理問題首先影響身體,出現頭痛、失眠、多夢易醒、月經紊亂、倦怠乏力等類似神經衰弱的表現;或者身體反復出現不適卻查不出原因,比如腹痛、頭暈、胸痛、胸悶,甚至肢體無力等。
5.常有異常舉動
妄想、幻覺等癥狀可能使患者出現一些令人費解的異常行為。比如對空叫罵、喃喃自語,做莫名其妙的動作;或者動作麻木遲緩、僵硬機械、無故呆立、呆坐,或長時間發(fā)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