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最初大腦僅是暫時存儲新信息,將記憶長期化需要主動鞏固和加深(如背誦等)。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和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發現,在休息狀態時,大腦不需外界干預也能激活記憶內容。
研究人員向10名平均年齡為24歲、身體健康的實驗對象展示了一系列圖片,包括青蛙、樹木、飛機和人像。每張圖片上都有一個白色的方塊,位置各不相同。每名實驗對象需要記住這些方塊的位置。實驗結束時再次出示這些圖片,但圖片上沒有方塊,研究人員要求實驗對象指出這些方塊原先所在的位置。
整個實驗過程持續了幾個小時,其中包括讓實驗對象打盹的時間。隨后,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系統掃描實驗對象的大腦活動,主要觀測視覺皮層和海馬體。
研究人員采用一套模式識別算法,來尋找最初大腦編碼的神經元活動模式與打盹時的神經元活動模式之間是否相似。負責此項研究的尼古拉·阿克斯馬赫博士說:“分析結果顯示,最初的、與成像有關的神經元活動模式在大腦的睡眠階段再次出現。”
研究人員稱,這些神經元活動模式重復出現的頻率越高,實驗對象對圖片的記憶越準確,這證實睡眠有助于增強記憶。這一發現還將為有關夢境的研究打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