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是第17個“國際口吃日”。“如果你愿意,請您從今天開始,耐心聽每一個口吃者說話,給口吃者一個理解和鼓勵的眼神,讓更多的人聽到他們的聲音!”
“尊重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差異性。比如口吃兒童在學校上學時,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他們常常會把口吃當成生理缺陷來對待。從兒童教育角度來看,這是缺乏對人的最起碼的尊重,應該給口吃兒童一個自由表達的舞臺和寬容的環境。
口吃只是一種暫時的心理障礙和語言障礙,完全可以通過堅持練習而改變。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管理研究中心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副研究員馮剛介紹,他小時候也有口吃的問題,但是隨著年齡的成長,社會經驗和閱歷的豐富,他越來越自信,尤其是在心理放松的時候,他說話十分流暢。“造成口吃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當前的社會壓力太大。這種社會壓力主要包括來自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人際關系等。”馮剛如是說。
北京曼歌語言機構的有關專家也在研究中發現,這些口吃患者單靠他們自己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語言方式,努力調整自己說話時的心態,而如果周圍人對他們的努力不能給予肯定和鼓勵,不能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他們改變口吃的道路就很艱辛和痛苦,就需要花費更多代價。因此,口吃者個體要首先從心理上解除壓力,其次社會也要給口吃者一個自由表達的舞臺,尊重他們、關愛他們,讓他們多講話、多練習,就能改變語言習慣。
口吃是一種語言流暢性障礙,它嚴重影響人的學習效率,損害著人的心理健康。據統計,目前口吃患者約占全球人口的1%,男女比例為5:1,這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但是,世界對這個口吃群體的問題了解甚少,對口吃患者內心的痛苦感受不深,普遍缺乏理解和同情。中國社會對口吃群體的關注程度更低。
從1997年開始,10月22日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口吃日”,以喚起全球范圍對口吃患者的關注,增進國際社會對口吃問題的認識。這是繼世界艾滋病日、國際禁毒日等“健康日”之后,又一個全球范圍的大眾“健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