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現、早治療面臨挑戰
帕金森病本身并沒有致死性,它主要影響的是人的運動功能,使生活質量大大下降。既然現階段人們還很難從根本上預防這種疾病,那么如何更早地提供帕金森病早期的預警信號、繼而盡早明確帕金森病的診斷,以便更早給予神經保護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
據胡永生介紹,帕金森病有幾種典型的臨床表現:首先是震顫;颊咴陟o止狀態下,四肢會按照一定的頻率(一般是每秒鐘4~6次)顫抖,變換一下姿勢則顫抖減輕或者消失;其次是肌強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體和軀體通常都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很僵硬。他們往往還具有一種特殊的面相——“面具臉”,沒有表情,不容易笑,看上去很嚴肅;帕金森患者行動遲緩,例如系鞋帶、扣紐扣等動作變得比以前緩慢許多,或者根本不能順利完成。有的還會伴有“小寫癥”,寫字時越寫越小。后期嚴重時,可導致進食飲水嗆咳,日常生活徹底無法自理;如果從側面看去,帕金森患者的體態會呈現出“猿猴狀”——頭前傾、軀干略屈、四肢緊縮;此外,帕金森病也會有一些其他的伴隨問題,比如頑固性便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盜汗、睡眠不好等。
“目前,前去醫院就診的大多是已經出現了上述癥狀中的一種或幾種,生活受到了一定影響。事實上,一旦出現這些明顯特征,意味著已經不是發病早期了。”胡永生表示。
馮濤指出,嗅覺減退是帕金森病常見的早期癥狀,它可以比震顫等運動癥狀早出現幾年。但在過去,并沒有得到患者本身或是醫生的重視。
他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社區做的有關帕金森病早期篩查的科研項目中發現,如果一個老年人滿足了嗅覺喪失、便秘、抑郁傾向、疲勞現象等非運動癥狀中的兩個,并在基因檢測中,GBA基因及其他若干基因檢測呈陽性,那么他的患病幾率可判定在30%以上。
但馮濤也坦言,這樣的早期篩查目前還處在小范圍的試驗階段,臨床上還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早發現。更重要的是,即便能做到早發現,對應的早期治療也面臨挑戰。對此,他的解釋是:現有的治療手段是針對黑質細胞的退化導致的多巴胺合成減少,而在疾病早期未必已經出現了這些問題。要從根本上控制甚至逆轉病情的發展,涉及神經修復、再生技術,而這仍屬于世界性難題。
病理確診,降低誤診率
盡管帕金森病所表現出的典型癥狀已經被公眾和醫生很好地識別并重視,但有調查顯示,中國帕金森病患者診斷延誤嚴重。出現相關癥狀后,就診時間平均延遲6.73個月,近半數患者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獲得確診。此外,主要依據醫生臨床經驗的診斷方式,容易出現誤診。據了解,英國腦庫和加拿大臨床病理研究發現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錯誤率高達25%。
醫生除了根據患者的病情、臨床表現作出綜合分析,排除原發性震顫,或者由多發性腦梗塞、腦出血、腦缺氧等引起的帕金森綜合征外,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真正從病理上確診原發性帕金森病已經成為了可能。
據馮濤介紹,如果發現高危人群,或者臨床表現不易判斷的患者,首先可以進行黑質超聲檢測。在正常人群中,黑質超聲沒有任何回聲,但帕金森病人卻表現出高回聲,這意味著在黑質上存在很多鐵沉積。臨床及動物實驗結果顯示, 帕金森患者黑質致密部的鐵水平顯著增高,而過量的鐵對神經系統確實具有毒性作用。因此,目前鐵沉積是檢測帕金森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不過,他也表示,在黑質超聲檢測中,依然存在30%~40%的漏診率,也就是說,這種檢測手段也并不十分可靠。
在馮濤看來,目前準確度相對較高的檢測方法應該是被稱為“腦多巴胺轉運體PET功能顯像”的分子影像學技術。通過化學方法合成一些放射性配基作為示蹤劑,與多巴胺能神經元末梢中的一些酶和蛋白結合,然后借助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顯示突觸前和突觸后多巴胺能系統的變化。
這些檢測手段也可以在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過程中發揮作用。但馮濤提到,由于這些技術出現得較晚,分子影像學檢測中的示蹤劑需要在醫院當地合成,目前,只有大醫院才擁有這些技術,國內普及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