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十九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科學治療、律動生活,其目的是倡導通過科學規范的綜合治療,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據統計,當前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總數超過200萬,成為了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帕金森病的發病率雖然日益增高,但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是可防可控的,及時就診、規范化治療是對抗帕金森病的關鍵。
據哈醫大二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麗華教授介紹,由于帕金森病與人口老齡化的關系密切,所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的“專利”,而現如今帕金森病的患者群體呈現出了年輕化趨勢,門診患者中青年帕金森病患者并不少見,年齡在50至65歲的人群,每增加5歲,患者的數量會出現成倍增長。王麗華主任表示,帕金森病患者與腦血管病患者不同,它沒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認知程度、就診是否及時、患者是否遵醫囑進行必要的康復訓練等都直接關系到帕金森病的治療效果,所以提高大眾對帕金森病的認知,做到早診早治早預防,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減少帕金森病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家住哈爾濱市南崗區的呂女士,近日來偶爾會感覺到頭暈,因為自己身體一直健康沒有什么病,所以她也沒有放在心上,照常上班、做家務。直到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感到頭暈,站立不穩,坐下來休息好一會才緩了過來。這次眩暈讓呂女士心神不寧,跟朋友聊天后,朋友便向她推薦了一種治療眩暈的藥。拿到藥物的呂女士當天就開始服用,雖然藥品說明書標明每次一粒,每晚一次,但治病心切的呂女士自開藥方,每次兩粒,每日三次,連服三天后,呂女士卻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了。家人以為呂女士患上了心腦血管疾病,便急忙將她送到哈醫大二院神經內科進行救治。
王麗華主任接診患者后,發現呂女士四肢出現強直狀態,動作遲緩、表情呆滯,肌張力高,這些都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了解到患者沒有帕金森病家族史、中毒史及外傷史后,便詢問患者是否有濫用藥物史,根據家屬的描述,醫生判斷患者是由于濫用藥物而導致的帕金森綜合征。王麗華主任解釋說,呂女士服用的藥物的確是治療眩暈的,但是由于過量服用藥物導致了患者的臥床狀態,所以及時停用了誤服的藥物,并進行對癥處理后,很快呂女士的帕金森綜合征表現就緩解了。在此,醫生也提醒說,一旦出現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自行服用藥物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傷害。
雖然帕金森病本身不會致命,但是會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地影響。王麗華主任指出,通常帕金森病患者發病初期會出現身體一側上肢震顫,接著會發展到同側下肢震顫,然后是對側上肢,最后發展到對側下肢,呈N字型的發展規律。同時會伴有肌張力高、行動遲緩笨拙、走路時起步緩慢,一旦走起路來會以極小的步伐越走越快,剎不住閘,特別是在急轉彎時會發生摔倒……
專家表示,除了這些人們所熟知的帕金森病癥狀表現外,帕金森病還有一些不被人們認知的表現,如:習慣性便秘、多汗、心慌、不寧腿、焦慮、抑郁等癥狀。因為很多人不會將這些癥狀與帕金森病聯系在一起,所以常常被誤診。盡管到目前為止,帕金森病還不能完全治愈,但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訓練、心理疏導和細致護理等多種方法的綜合治療,能夠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的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醫生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在生活中飲食應注意蔬菜、水果、谷物以及富含纖維素食物的攝入,避免飲用過量的咖啡和酒精飲料;發病初期,患者的運動功能并沒有明顯的障礙,一定要堅持適度的體力活動,如進行健身操、太極拳、慢跑等體育鍛煉,并養成定時規律排便的習慣;如若患者活動困難,除主動訓練外,還需要家人對患者進行被動的肢體活動以及心理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