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9月18日定為“國恥日”符合國際慣例。1941年6月22日拂曉,納粹德國突然入侵蘇聯。1995年7月8日,俄羅斯總統下達總統令,將6月22日定為紀念日和哀悼日。每年這一天,俄羅斯舉國默哀一分鐘,降半旗。各大城市舉行紀念活動,取消一切娛樂性的活動和電視節目。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羅斯福直稱“美國突然遭到了日本帝國的故意襲擊,它將永遠成為美國的國恥日。”
作為中國人,我們當“勿忘國恥”。但我們還必須明確,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中國的“國恥”。對整個世界而言,它還具有更深刻的內涵。
九一八事變紀念碑
作為中國人,我們當“勿忘國恥”。但我們還必須明確,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中國的“國恥”。對整個世界而言,它還具有更深刻的內涵。
一般認為,第二戰世界大戰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實施“白色方案”,發動“閃電戰”進攻波蘭為起點的。但正如貢德·弗蘭克所批評的,“人們總是習慣在歐洲的路燈下觀望世界。”將德國進攻波蘭作為二戰起點,具有濃厚的“歐洲中心論”色彩。包括濱林正夫、木村英亮、佐佐木隆爾在內,國際學術界不少現代史專家認為,九一八事變才是二戰真正的起點。因為事變后,日本無視國際社會的警告和調停并退出國聯,從而破壞了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進而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毋庸贅言,這種觀點有助于強化對維護戰后秩序重要性的認識。
紀念九一八事變,有助于認清日本侵略擴張主義的特征。和德國強調雅利安民族“高貴”、猶太民族“低劣”的“民族區分論”不同,日本打出的是“共存共榮”、“八纮一宇”的旗號。占領東北后,日本以“五族協和,王道樂土”為“建國方針”,扶植建立了“滿洲國”。所謂“五族協和”,就是借用孫中山提出的漢、滿、蒙、回、藏“五族協和”的治國方略,將其改為“漢、滿、蒙、日、朝”;所謂“王道樂土”,則是迎合長期處于專制壓迫下的中國人渴望“王道”政治,厭惡“霸道”政治的心理。也就是說,日本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的侵略擴張,具有極大欺騙和誘惑性。但是,正如聯合國第3314號決議案附屬文件所寫道的,“侵略是指一個國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個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日本用槍炮在中國領土上推行“五族協和”,建立“王道樂土”,是不是侵略?
紀念九一八事變,有助于揭露日本否定侵略的理論。長期以來,日本右翼分子一直鼓吹,日本發動的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的戰爭是“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而進行的戰爭”,稱發動太平洋戰爭是為了突破美、英、中、荷的包圍而進行的“自衛戰爭”。這種“大東亞解放戰爭論”和“自衛戰爭論”,見于天皇《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見于林房雄炮制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也見于包括安倍晉三在內的自民黨議員“歷史研究委員會”編纂出版的《大東亞戰爭的總結》。甚至曾任安倍內閣行政改革·公務員改革擔當相、現任自民黨政調會長的稻田朋美,前不久還在鼓吹這種否定侵略的理論。試問:“大東亞新秩序”是應該用槍炮建立的?1931年,中國又對日本構成了何種威脅,日本必須“自衛”?
更重要的是,紀念九一八事變,有助于完整地展現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歷史。9月3日,習近平主席強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并以此告誡日本,必須放棄“江河流水史觀”,尊重中國“以史為鑒”的態度,嚴肅認真地對待其侵略歷史并作深刻反省。舍此,中日關系不可能實現戰略互惠,遑論國民互信。